第234章(第6頁)

  裴昀為甯珊月斥責了李覓,李覓可是禮部尚書的女兒,而甯珊月又與禮部有宮務來往,一時便有了矛盾。

  手上的許多事情有些推動不下去,而宮中的謠言似乎越傳越真。

  甯珊月不由得擔心起秦府來,若是秦家跟她鬧起來,那這中秋宮宴舉行之前,自己的日子可就難過了。

  距離宮宴開啟已不足半月,東宮派人來傳,命甯珊月晚膳前入東宮商談宮宴最後事宜。

  一入東宮,發現内務府與禮部皆有官員坐于東宮後殿外的庭院裡。

  衆人圍坐,裴昀紅袍金冠坐在人中間,面前擺放了一圈桌子,桌上有酒有肉。

  不似君臣,場面一度溫和。

  裴昀見了她,随意的擡了擡手臂:“你過來坐。”

  禮部尚書李大人見了她,面色不大好,冷嗤了一聲。

  裴昀并未說什麼,那日自己給她出頭,倒是将這水攪得更渾了。

  他繼續說:“此次中秋宮宴舉行的地方,甯二姑娘突然改了主意,将從前宮中舉辦大型宴會的機制全給推翻。

  甯二姑娘将宮宴第一站設在了鹭山溫泉行宮,列位臣工何以反對,都可以來說說看法。”

  李大人自是頭一個出來反對:

  “臣以為不行,出行溫泉行宮滿朝文武都得跟着走,勞心勞神,還耗費銀子,臣反對!”

  裴昀看向甯珊月:“你來說說。”

  甯珊月連忙将手肘邊的賬本拿了出來擺在衆人面前,一字一句的說着:

  “李大人,勞心勞神這個問題,其實我有思考過。

  匈奴皇室的人馬的确舟車勞頓前來大周,在路上很是疲累,

  所以按照往年的規矩都是安排在帝京城中最好的驿館裡休息,待到宮宴時,再派人通傳匈奴皇族們入宮。

  入宮的流程前些日子咱們也對過了,歌舞,雜技,蟹宴,桂花酒,隻是這些東西都太過常規了。

  因為今年不同往年,今年是大周與匈奴成為盟友正好十八年的日子,

  象征着這段國與國的友誼正是年輕鼎盛,賦予了一個成年禮的意義在裡頭,所以就不能常規辦。

  我将地點設置在了鹭山溫泉行宮,的确是讓滿朝文武遷徙了一波,但這路程也不過兩日就到了。

  到了鹭山溫泉行宮,千裡之外抵達大周的貴客可以泡泡溫泉,遊覽花林翠石。

  那地方寬闊,可遊覽的地方比皇宮比驿館要多了去了。

  且行宮靠近圍場,匈奴人是馬背上的民族,喜歡狩獵是他們的傳統。

  既然是大周與匈奴的一次友好交流,那在行宮算是體驗大周的風俗,我們将中秋的風俗都給濃墨重彩的擺出來;

  在圍場就來做做匈奴人的風俗,兼顧了兩國之間的傳統,還能讓這場宮宴變得豐富一些。

  李大人也可想想,匈奴太後跟公主大老遠來了一趟,

  如果就是來吃個宮宴就回去了,那豈不是顯得大周舉辦的這場宮宴單薄了些?”

  裴昀抿着淡茶,靜靜聽她說着,這女人情緒的确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