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第4頁)

  雖然沒有把話說明白,但誰都聽得出來,這是在責怪太皇太後。

  “岩清,此言差矣,卑不議尊,幼不議長,若實在是有谏言,就上折子。”

  張明賀站在一邊,低着頭,面相向龍椅,一副恭謹的樣子,張權謹看了他一眼,眼中閃過一抹鄙夷,這就是個兩面派,想讨好太皇太後,又不想失了聖寵。

  他端看将來,張明賀能讨什麼好?

  曾士毅走到了門邊,對守在門口的太監道,“煩請公公幫忙問一下聖意,我等是繼續在這裡等,還是先散朝,各自有事忙各自的去?”

  那公公見大殿裡頭亂成了一鍋粥,各站皇後娘娘和太皇太後的兩派都要打起來了,他忙擡腳就往後宮跑。

  走到了半路,正好迎面看到陸偃來了,忙噗通跪下,“督主,曾大人問今日朝會開還是不開?”

  陸偃一面朝南書房走,一面道,“去太和殿說一聲,皇上有令,今日的朝會就先到這裡,命内閣閣老們将今日朝會議的事,寫個條陳呈上來。”

  “是!”

  那太監便又一溜煙地回去了,将旨意傳達了,曾士毅朝張明賀和張權謹等人看了一眼,道,“幾位閣老,那就随本官去内閣值房商議一番吧!”

  池裕德走在最後面,等到了内閣值房,各自坐在自己的位置上,首輔的那把圈椅空着,四人各是眼神複雜地看了一眼。

  曾士毅身為次輔,此時謝眺不在,又有旨意下來,他不得不擔起重任,“先議一議吧,浙江那邊,現在災情形勢如何,我們都不清楚,方才有人提議,派遣欽差大臣過去,戶部如今……原本虧空嚴重,戶部這筆錢,還是皇上當年征戰西涼和北契的時候,追繳的戰利品充了國庫,好在赈災的銀子還有,不至于拆東牆補西牆。”

  曾士毅說到這裡,突然升起了一個想法,若是他能夠坐上首輔的位置,遇到了這樣一位皇帝,百年之後,名垂青史,應是毫無懸念的。

  一時間,他說話的語氣都強硬了些,“對于欽差,你們有什麼想法?”

  見二張沒有說話,池裕德便道,“我舉薦高孟渚!”

  高孟渚?

  張明賀張了張嘴,還沒有說話,張權謹道,“高孟渚?就是字岩清的那個禦史?”

  “正是!”池裕德道,“高孟渚,字岩清,壽康七年進士,後中庶吉士,六部觀政後,入都察院。“

  “池閣老對高孟渚此人真是了如指掌,連他哪一年中進士都清清楚楚!”張權謹道。

  池裕德見此人如此輕浮,已是心中不喜,不軟不硬地頂了一句,“難道說,張大人對朝中同僚的來龍去脈都不甚清楚?”

  張權謹很是不喜,“我不同意用此人,諸位閣老今日在太和殿也看到了,高孟渚對太皇太後實在是無禮,此等不忠之人,如何能夠得以重用?”

  高孟渚師從王克安,乃是新安理學派的後起之秀。

  曾士毅朝池裕德看了一眼,池裕德雖在内閣,但他素來話少。不過,該他表态的,他也從來都肯擔當。

  曾士毅想起來了,池裕德乃是王克明的師弟,按輩分來說,高孟渚乃是池裕德的師侄。

  “到底選誰,最終要看聖意,我們沒有必要在這裡争執,若是兩位張閣老有推薦的人選,不妨把人名報上來。”

  張明賀擡起頭來朝曾士毅看了一眼,很是厭惡曾士毅有意無意地把他與張權謹相提并論,但這種話,不好直接說,要不然就是直接把兩人都得罪了。

  “眼下朝廷用人實在是捉襟見肘,這兩年,不光是守孝的被奪情,候缺的全部都補了缺,國子監裡稍微年紀大些的都被派去了西疆和北地,即便如此,依然不夠。依我看,不妨讓那些權貴子弟出來也做點事。”

  張明賀這番老成持國之言,不由得令人起了警惕,良久,曾士毅問道,“不知張閣老有沒有合适的人選?”

  “依我看,衮國長公主府的鄭靖彥就很不錯,身上有軍功,他這樣的人出身便富貴,一來眼界高,不至于貪那點财,朝廷撥下去的糧,多數都能到百姓的手裡,二來也正好去看看人間百态,也算是一番曆練。”

  曾士毅有些聽不懂這話了,池裕德也鎖住了眉頭,端起茶盞慢慢地抿着,好似沒有聽見的樣子。

  張權謹道,“如此一說,那正好我也有個人選,慶雲侯府世子也是權貴,正好也符合張閣老說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