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部長敢這麼設計就證明咱們肯定有更好的了,再說了這不是火箭彈嗎?又不是乘波體戰術導彈!”
龍夏軍工科研向來遵從“研制一代,裝備一代,設計一代”的大原則,所以幾乎能公開的武器裝備都不是最新型。
楊成功說高亢道:“WS64采用四片彈翼和四片舵翼呈“X-X”型布局,其中彈翼設計為又長又窄的邊翼。”
經過兩炮266次實驗測試,邊條翼可以在高超聲速飛行時提供更高的氣動升力,且附加的氣動阻力較小,升阻比高。
優良的升阻比特性,可以大幅度提升火箭彈的滑翔增程能力。
通俗來講,就是消耗燃料更少,射程更遠。
同時,因為邊條翼的存在,制導火箭彈的壓心位置變化範圍進一步縮小。
從而使制導火箭彈靜穩定度的變化範疇小,可以降低飛控系統設計與實現的難度。
邊條翼提供更大的升力和側向力,使得制導火箭彈具有更強的轉彎能力,為進行彈道機動突防提供了有利條件。
火箭彈現在會拐彎兒,就問你怕不怕?
“楊部長介紹的真是火箭彈?我怎麼感覺像是微縮版導彈?”
“你的感覺沒錯,這裝備放在别人家妥妥的導彈,隻可惜它生在龍夏隻能按火箭彈歸類。”
“還是兩炮裝備部思路野,小号導彈直接叫火箭彈。”
“都能拐彎兒了,怕是還會有精确制導功能。”
幾位專家剛嘀咕完,就聽到楊成功驕傲地說道:“WS64制導火箭彈具有和兩種制導方式,尤其是添加末制導後,命中精度可以達到5米以内,具備了近程戰術導彈的精度。”
“你說多少?5米?”
“5米?太恐怖了,這東西要是再精确點都可以當狙擊炮用。”
“我怎麼感覺這5米是故意放松設計?畢竟是外貿版。”
“楊部長,打斷一下,咱們家自用版本精度能達到多少?”
見有專家提問,楊成功笑呵呵豎起三根手指。
第389章
出口?怎麼可能!!!
三根手指?啥?
3米?!!!
常規意義上的火箭彈通常采用無控或者簡易制導方式,沒有飛行操縱系統或者非常簡單。
且火箭彈發射後容易受到發動機、橫風、彈體結構偏差等各種條件的影響,命中精度較低,幾十米甚至上百米的誤差都是家常便飯。
龍夏兩炮方面,自從享用過毛熊的喀秋莎之後深得其精髓。
精度不夠,數量來湊。
本着這個思路,兩炮裝備部關于火箭炮的發展逐步走偏。
什麼箱式108彈坑火箭炮,四輪卡車拉上随打随走,打完就跑,主打一個沒良心。
再後來導航技術不斷發展,衛星導航和慣性導航日益成熟,火箭彈得以大踏步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