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第1頁)

“但殊不知這背後可是既要咱們的錢,還要咱們的命!”

雙方交手的第一回合,就已經有國際糧商開始惜售大豆并擡價。

而期貨市場的投機者開始集體做多大豆期貨,其中最顯著的便是芝士加哥期貨交易所,大豆期貨在03年8月原地起飛。

價格從6月最低的509鷹分每蒲式耳,一直漲到12月的800鷹分。

大豆出現稀缺,價格刺激下瘋漲也屬正常。

面對持續上漲的價格,很多龍夏企業開始減少進口用量,用庫存大豆來維持日常生産。

雖然咱家派了貿易團過去,但也不一定要買,畢竟價格兇猛。

這也是為什麼03年下半年,龍夏對鷹醬的大豆進口減少的主要原因。

“第一次玩國際貿易,咱們的企業沒有經驗,認為此次漲價潮很快就會過去,耗着,看誰先坐不住。”

總局長說道:“隻是在苦苦支撐了幾個月,還是咱們龍夏企業先坐不住。”

“首要原因就是咱家大豆下一批得隔年的9月才能收獲,根本等不起。”

龍夏和鷹醬的大豆大緻在9-11月收獲,而南半球的雨林國、帕斯雄鷹國大豆可早在3-5月收獲。

所以在整個龍夏面對大豆庫存緊張的情況下,且國内産大豆下一輪收獲遙遙無期時,大豆産業的上下遊企業圈子開始恐慌。

龍夏沒有大豆了——這種消息開始蔓延在微妙的情緒下,龍夏企業開始向海外出手。

大豆貿易談判進入關鍵,鷹醬堅持采用芝士加哥期貨交易所的期貨價格,作為定價基礎。

即便高價,也沒有打消龍夏企業大量采買的意願。

确實家裡沒糧,揭不開鍋了。

“當年有一批企業已經和國際糧商談好意向,簽字儀式在芝士加哥期貨交易所舉行,鷹醬各大媒體到場。”

總局長回憶道:“我記得當時ABCD四大糧商的代表都有出席,但當時沒有敲定大豆單價,隻說了個大概。”

“為啥不把價格說死?這樣不是更利于咱們采購嗎?”黃毛問道。

陸慎為小聲解釋:“大豆的定價方式是期貨價格加升貼水,當場隻敲定了升貼水。”

“升貼水?”

“是和的簡稱,也就是商品現貨和期貨的價格差差價,包括運輸費、稅費、保險費、倉儲費什麼的。”

陸慎為耐心解釋,身旁的糧食老總嘀咕道:“什麼都不懂,竟然還跑來參會。”

“小聲點,别打斷局長憶苦思甜。”

“懶得和他們計較。”

陸慎為權當旁若無人,總局長上面講着,他在下面做“注釋”。

“怎麼說呢,比如某大宗商品期貨價格為10萬每噸,但商品真正運過來的實際成本一算,怎麼得有個13萬每噸,這個差值3萬就是當時談判雙方代表敲定的數。”

黃毛似懂非懂點了點頭:“嗯。”

升水價差敲定,但具體大豆按什麼價格,還得看到時候大豆期貨的價格。

再算上升水或者貼水,所以當時需要大量采購大宗商品的企業,都會用套期保值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