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聞道長心善,收留不少孤兒,所以無心還價。”
“哦,原來如此……”
玄誠老道聽罷,眼中防備之色頓減,沉思了一下,搖頭道:“老道我見過不少香客,拜神不過求個心安。”
“道經同樣如此,無非是求個清靜,引人向善,施主心有善念,便已是得道。”
“不過,既然施主想要,老道也無需藏私,請随我來。”
說罷,引着張彪來到一間庫房。
嘩啦啦……
生鏽的鐵鎖被打開,迎面便是刺鼻塵灰,混着淡淡發黴味。
玄誠老道見狀,有些不好意思,“定是今夏内澇返潮,近日忙着秋竈大祭,也沒晾曬整理。”
張彪正色道:“無妨,在下斤斤計較,道長才是真有道。”
“施主過獎了。”
玄誠老道啞然失笑,“這紅塵之中,又有誰不是蠅營狗苟呢,老道我也一樣。”
“施主請便吧,貧道去拿地契。”
說罷,便轉身匆匆離開。
他苦心準備秋竈大祭,便是要在廟會上多掙些銀子,維持道觀吃穿用度。
如今張彪這二百兩銀子,簡直是解了燃眉之急。
張彪也顧不上搭理,他的注意力,已完全被庫房内神像吸引。
這尊神像,和廢棄道觀那座一樣,同樣身着道袍,竹甲長劍,但卻保存完整,顔料也隻是稍有褪色。
神像面貌甚是霸氣,蒼髯如戟、濃眉倒豎,面如黑漆,甚至有些猙獰,好似在怒視妖邪。
此人……絕對是修士!
張彪穩了穩心神,進入庫房。
這座庫房中央擺放着神像,右側是一排書架,左側則堆放雜物。
老道沒有收拾,因此滿布塵灰。
來到右側,隻見整座書架都被塞滿,各種書冊有新有舊,版本大小不同,但都覆蓋塵灰,長出淡淡黴斑。
張彪看到後,頓時眉頭一皺。
他原本有個取巧的法子。
《三陽經》用了方士藥水浸泡,千年不腐,再根據書寫格式,大概就能判斷。
沒想玄誠老道保管如此不慎,将各色雜書混雜,加上返潮發黴,恐怕要挨個清理挑選。
果然,随便抽出一本,便是一本名叫《靜虛遊記》的俗講。
所謂“俗講”,就是将經文故事翻譯,先用說白散文叙述,随後用押韻歌唱的方式加以鋪陳渲染。
有點類似鼓書,道士僧侶們,經常用這種方式,于人群聚集處表演,宣揚教義,勸人向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