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第4頁)

  作為京都強者,他的點評自然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

  徐世績問道:“院長見過這套劍法?”

  “沒有。”

  茅秋雨搖頭說道:“所以極妙。”

  人群裡忽然個聲音響起說道:“那是東林郡清江派的劍法。”

  衆人尋聲望去,發現說話的人是,是南方使團裡一名不起眼的年輕學生。

  有人問道:“清江派?為什麼我們沒有聽說過?”

  那名年輕學生被這麼多人望着,有些緊張,讷讷解釋道:“那是一個小門派,學生是清江人,所以知道。”

  茅秋雨感慨說道:“果然極妙。”

第79章

由山野而廟堂

  人們終于确認他贊的是苟寒食,而不是陳長生。

  陳長生讓落落用的第一招看似平庸,實際上是起勢時最好的選擇,先出招者待,後出招者破,所以先出招的人,應該保守為先,讓對方無招可破。

  在茅秋雨看來,這是很好的選擇,但誰都能想得到,所以不能稱妙。

  苟寒食應的這招,誰都看得出來談不上精妙——東林郡一個無人知曉的小門派,又能研發出什麼精妙的劍法?——但在此時,卻極妙,因為陳長生就像場間這些人一樣,也沒有看過這套劍法。

  往雅了說,苟寒食的應對方法是羚羊挂角,無迹可尋,往俗了說,他就是随意往田裡灑了把稻谷,再不理會,至于明年這片稻田會生成什麼模樣,甚至會不會長出滿地稗草,他自己都不知道。

  那陳長生怎麼知道?

  ……

  ……

  攬雨入懷,這就是陳長生的應對。

  雖然隻是演招,落落的神情依然專注,心神盡在鞭上,這一招使的是神滿意足,已要接近完美。

  苟寒食再道一招。

  場間同樣無人知曉這招劍法的來曆,直到參加大朝試預科的某名鄉下學生震驚的喊出來,人們才知道,原來這招劍法竟是汶水周邊某個山中破廟的老道所創,在那片鄉野倒有些名氣。

  唐三十六的臉色有些難看,心想自己從小在汶水長大,都沒聽過這套劍法,這苟寒食長年居住在離山,又是從哪裡知道的?

  “妙極。”聖女峰那位白紗蒙面的女子贊歎道。

  陳長生讓落落以鐘山風雨劍第七式相應。

  苟寒食随即再說出一個招式,同樣是無人知曉的偏僻小門派的劍法。

  陳長生再應。

  ……

  ……

  轉眼之間,場間落落與關飛白隔着十餘丈的距離,出了十餘招,殿前石階上的人群沒有變得安靜,反而議論的聲音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