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驚與迷茫的情緒,充斥着整座京都甚至整個大陸,以至于很多人都沒有記住大周朝新的年号是什麼。
當這些情緒終于被時間稍微沖淡了些後,人們回首望向剛剛過去的一年,回想起前任教宗陛下做的那些事情,才隐約明白了些什麼——這一切都是前任教宗陛下的安排。
陳長生如果留在京都,會讓朝廷感到極度的不安,這種不安必然會導緻戰争的發生。
他離開京都,會讓朝廷……更準确來說,會讓商行舟感到安心很多。
雖然直到現在,也沒有幾個人理解,商行舟為什麼會如此警惕、排斥、厭憎陳長生的存在。
就像陳長生早就想明白的那樣,就像商行舟昨夜在國教學院風雪裡感慨的那樣,相看兩厭,那便不見。
給這對師徒一些時間,一些距離。
給朝廷與國教之間一些時間,一些距離。
給這個世界以及黎民萬姓一次機會。
不一定需要一場戰争,不見得一定要生死立見。
陳長生依然是教宗。
隻是不能留在京都,不能留在離宮。
就算這場殘局最終還是會走向你死我活,至少可以有些落子的空隙。
現在解決不了的問題,等到将來,或者雙方會擁有更多的智慧來解決。
這就是前任教宗陛下的安排,現在看來,也是最好的解決方法。
當然,前任教宗陛下的安排當然還有更多的細節,以保證陳長生就算離開京都,離宮也可以保證自己的立場。
這種前所未見的局面有着極其複雜的成因以及條件,完美地體現了教宗陛下的智慧以及耐心。
作為繼承者,陳長生現在需要做的事情,便是接受這種安排,繼續提升自己的智慧以及耐心,還有力量。
他需要憑借智慧與耐心活下去。
隻要活着,便是教宗。
待到山花爛漫時,再說。
不是所有人都能夠看明白這件事情,更沒有幾個人明白前任教宗陛下這個安排裡的良苦用心,以及離宮通過此事展現出來的決心及氣魄,當震驚的情緒散去後,人們看到的事實很簡單。
——陳長生繼任了教宗,卻被趕出了京都。
任誰來看,這都是朝廷的勝利。
很多人以為,這是商行舟不願意朝廷與國教開戰,也不願意否決教宗遺旨,所以做出的一種寬容的姿态。
寬容自然是居高臨下的。
不在離宮的教宗,怎麼看都有名無實。
甚至比有名無實還要更加慘淡。
這是一位被放逐的教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