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第7頁)

  原來是梅裡砂的侄兒。

  果然如此。

  陳長生的猜測得到了證明,自然明白了蘇墨虞為何那般為難。

  整個大陸都知道梅裡砂與國教學院和他的關系。

  房間裡安靜了很長時間。

  “我隻想問一句話。”

  唐三十六看着梅川主教說道:“你為什麼同意那些教習與學生回來。”

  梅川主教神情不變,平靜應道:“教樞處的決定,必須服從陛下的旨意。”

  這句話不算錯。

  國教學院是青藤六院之一,由離宮直接管轄,但終究是在京都,在大周的土地上。

  問題在于,誰都知道這不可能是皇帝陛下的旨意,這隻能是商行舟的意思。

  “我明白了。”

  唐三十六表現的也很平靜,對梅川主教說道:“能不能麻煩您暫時離開,我們好商量一下。”

  梅川主教微笑說道:“那是自然。”

  說完這句話,他向陳長生行禮,然後退了出去。

  房間再次安靜了很長時間。

  唐三十六看着陳長生。

  陳長生沉默不語。

  莫雨在信裡沒有提過這些事情,因為她畢竟不是國教中人,無法知道那些隐藏在水面下的暗湧。

  但他們都很清楚,問題就在教樞處。

  教樞處管理着青藤五院,是離宮裡最重要的聖堂,在國教裡的地位極其特殊。

  前後兩任執掌者,梅裡砂與茅秋雨都是地位最高、資曆最老的大主教。

  教樞處一直處于國教舊派的勢力範圍内,與淩海之王、司源道人為代表的國教新派,已經對峙了很多年。

  在國教學院新生的過程裡,教樞處與故梅裡砂大主教,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

  在普通人看來,教樞處當然應該像以前那樣,支持國教學院,支持已經成為教宗的陳長生。

  陳長生卻清楚并非如此。

  當初國教舊派勢力之所以支持國教學院,不是因為他,而是因為他的老師。

  換句話說,他們一直支持的都是他的老師。

  對他們來說,國教學院從來都不是陳長生的,更不是唐三十六這些年輕人的。

  從始至終,國教學院都應該是商行舟,是那些當年殉教故友們的。

  陳長生離開京都的三年裡,離宮啟陣自封,誰想把手伸進去都比較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