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第10頁)

“沒什麼。”

羅南撫着額頭,一臉古怪。

如果要在知行學院挑一個最棒的地方,無疑就是建校時刻意圈進來的城市濕地。作為城市的綠肺之一,這裡幾乎完全被植被覆蓋,時刻吞吐着清新的空氣,而微濕的地面,仿佛能把穿林長河的汩汩流水聲,都滲透到血管裡去。

故而說,知行學院之美,大半在濕地;濕地之美,則半數在那條安靜流淌的穿林長河。

長河把濕地分成南岸和北岸,也分出了幽靜與繁華。繁華南岸的标志性建築是學校大禮堂,由此跨河往北,則是茂密的濕地叢林,一眼望去,幾乎看不到任何人工建築的痕迹。

如今這時段,南岸的人流如織,北岸卻相對安靜。謝俊平引着羅南,進入北岸叢林之中。他看上去輕車熟路,總能從林間小徑中,挑出最平整的一條,持續前進。同時随口介紹:

“相較于南岸,北岸其實占了濕地的絕大部分,因為環境好,學院很多個研究所都坐落其中,不過每一個都代價不菲。不但要繳納高昂的稅金,建築材料、基建方式、結構設計,都有嚴格的限定……至于嚴格程度,你看大禮堂就明白了。”

知行學院的大禮堂,在全夏城的院校中,也屬于佼佼者,飛檐鬥拱的東方古建築風格,掩映在叢林之中,本身就是濕地園林的一部分。

然而,大禮堂地表部分,其實沒有任何實用功能。其功能區完全安排在地下,隻有這樣,才能容納十萬名以上的師生同時參會觀禮。

“看到了吧,大禮堂在濕地裡,也要趴着。按照規定,濕地範圍内,不充許有過十五米高的建築,也就是攀丘高度的四分之一。”

謝俊平所說的“攀丘”,與大禮堂隔河相望,其實就是一個隻有六七十米高度的小土丘,此時山丘上林木如海,綠、黃、紅葉錯落相間,色彩絢爛,其上立八角亭台,視野寬廣,幾可縱覽全域,最是爽利。

其實,羅南很喜歡去上面遠眺吹風的,也正因為此地的景色很合心意,他才忍受謝俊平一路賣關子到現在。

謝俊平嘴裡滔滔不絕:“濕地能夠建房子的地方,本就沒多少,而破壞自然的罪名,誰也擔不起,要想實現功能完備,也隻能在地下找空間。可問題是,地質結構也在濕地保護範圍内,南岸還好些,北邊往下挖三米都是違規……那些研究所想裝逼的代價,就是苦逼了。”

說到這兒,他又眨眨眼:“不過呢,凡事總有例外。”

謝俊平手指前伸,讓羅南看叢林深處,某棟建築冒出繁密枝葉的一角。

羅南第一眼看過去,感覺就是“似乎很陳舊”。大概是因為建築邊緣,呈現出鐵鏽般的顔色,給人以粗糙的印象。

謝俊平笑眯眯地:“不要小看它,‘齒輪’,也就是我們眼前的這座建築,在北岸三十九座研究所、社團建築中,是例外中的例外。

第二十六章

秩序社(下)

“齒輪?”

“是的,名字很怪吧,但我覺得一時半會兒,也找不到更貼切的形容了。”謝俊平就像一個賣力的推銷員,隻不過效果隻是平平。

羅南輕按額頭,這段時間類似的動作已經快形成習慣,也讓他的注意力不那麼集中。

說話間,兩人轉過天然的林牆屏障,不多時便看到了建築的正面。

就像是剛剛瞥過的印象,建築的外牆是鏽紅色的,不像是周圍自然環境裡的任何一種色彩,而是如同鏽蝕的金屬,帶了點兒漆色。偏偏建築的主體,被叢林蔓生的長藤雜草攀長覆蓋,此時叢林裡天光漸暗,更看不出整體布局。

謝俊平有些擔心,這種外型會給羅南帶來不良印象,忙補充道:“這兩年修繕得少了,環境有點兒亂,不過裡面絕對給人驚喜。”

羅南無可不可,也不說話,就要看謝俊平究竟想搞什麼鬼。

二人沿着荒草從生的小道,轉到建築物正門位置,這裡以前應該是開辟了一個小廣場,不過由于少人打理,已經被叢林反擊攻占。若不是大門緊閉,濕地裡蔓生的長藤都能伸進正廳裡去。

如今,整棟建築已經處在叢林的嚴密包圍中,小廣場已經是附近視野最好的位置,可依舊難窺建築全貌。

此時羅南才後知後覺:“這裡沒人?”

“上學期還有的,現在就一個空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