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第3頁)

而就是這樣的局面,讓羅南心底翻騰着興奮的熔岩漿泡,理性卻還在努力發揮作用,分泌的興奮性與抑制性神經遞質就像是在擁擠的公路上賽車,争先恐後,偏又形成一種動态的平衡,絲毫不亂。

在這種動态平衡中,羅南得以享受到荷爾蒙帶來的快感,又不至于早早就陷入到“索然無味”的純抑制狀态中,正是一個絕好的狀态。

他沒有再猶豫,腦宮中電光激閃,靈魂力量與外接神經元彼此幹涉,不隻是形成幹涉波,而是使那枚介于精神與物質之間的奇妙造物從眉心探出,化為一根恍如實物的活體神經,對着白紗布上的暗紅血肉組織,直直穿刺過去。

外接神經元還未真正觸及,對面的血肉已經在先期抵達的幹涉波作用下抽搐起來。本就凹凸不平的幹結血塊之下、扭曲的血管叢中,甚至有短小的“觸須”探出來,在空氣中搖擺了幾下,長度便有所增長。

延伸的外接神經元準确地與其中一根“觸須”對接。

就羅南的審美而言,這是個挺惡心的場景。不過就實質效果而言,與目标實現物理接觸的外接神經元,對于血肉組織的作用力,無疑呈十倍百倍提升。

虛腦界面,有關“生化反應爐”的解析進度,幾乎在瞬間爬升到100%。

其間,像什麼“培養室已填充XXX全能幹細胞,設置有XXX型培養基”之類似曾相識的系統信息次第刷新,還有“設備完整度9%,已不具備自毀能力,有生化污染風險”之類警示彈窗連疊跳出,同樣是眼熟得很――與上個自毀的“反應爐”簡直是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

事實上,羅南确實在懷疑,這兩個被用做“采集器”的反應爐殘骸,是某種“裂變增殖”的結果。

目前這隻是一個猜測,也并非是他需要攻克的難關。真正的問題在于,外接神經元與血肉組織完成對接這個事實,顯然“違背”了李維方面預設的“條件格式鎖”。所以在持續刷新的系統信息中,也接連跳出了“自毀”、“污染”、“重啟”等讓人眼皮發蹦的字眼兒。

不過,已經實現物理對接的外接神經元,在此時展現出了強大的幹涉力量。它反向侵入這團血肉組織,相對簡單的神經元結構,在最短的時間内,分化出大量根系,扭曲甚至直接替代了血肉組織内部原有的血管神經,也就最大限度地實現了直接控制。

也許李維設計的這個“采集和存儲系統”并不至于如此輕易被攻破,可問題是它現在正處于“脫機休眠”狀态,羅南又是蓄勢而為,故而輕易達到了預期效果。

羅南也知道,這很可能隻是暫時的優勢,他還沒有從底層對這團血肉進行根本的改變。所以,羅南沒有任何耽擱,在外接神經元取得絕對主導之後,一條已經在“程序”層面預演了無數遍的流程就此啟動。

一團精光缭亂、又時刻變化形态輪廓的電芒,以外接神經元為通路,瞬間注入到血肉組織――也就是生化反應爐的殘骸中。

那是金桐的靈光種子。

從虛腦系統的反應中,羅南已經知道,金桐靈光種子與“生化反應爐”之間,存在着某種近乎天然的聯系。它們一旦真正交接,必然會發生驚人的反應。

早前羅南并沒有急于推進這個過程,而是花了四個月的時間,做了他力所能及的準備,借助虛腦系統的龐大資料庫,通讀了與之相關的所有資料和設計圖,埋首于那複雜而深邃的體系,雖然至今仍隻能說粗通皮毛,但時機已至,如今就是做實際驗證的時刻。

虛腦可視界面上,位于魔符體系末端的金桐靈光種子,已然“脫落”,帶着對應的數據庫,融入到獨辟一枝的生化反應爐“小星球”中。

交融之後,二者的解析進度同時清零,然後又重新開始,速度很快,眨眼間就突破了20%。此時刷新的系統信息,開始從那些無聊的重複中解脫出來:

“設備完整度9%……”

“XXX全功能幹細胞非受控性分化,基材已損壞。”

“檢測到新火種……檢測爐内布設結構,未發現對應布設法。”

“搜索系統預置布設結構……電磁部通用布設法,重合率97%,可調節。”

然後就是警示彈窗跳出:“是否注入新火種?警告,一旦注入,将根據通用布設法自動調節,基材配方需對應調整。”

羅南眼都不眨,直接選了“是”。

這一刻,白紗布上的血肉組織分明鼓漲了起來。而在虛腦界面,“反應爐”已經将金桐靈光種子的資料庫完全吸納,相應的界面也有所變化。

在羅南看來,此時呈現出來的内部結構示意圖,确實很像是一個圓鼓的爐體,甚至有點兒傳說中老君煉丹爐的幻想風――隻是裡面複雜的質點系動态分布圖景,可要比升火煉丹難得多了。

那些在内力、外力作用下不斷變化位置,也變化其彼此作用力的質點,構成了羅南近半年時間裡一直在研究的構形模組,其中生成并積蘊着越來越沉厚的能量。

這就是所謂的“電磁部通用布設法”,這就是傳說中的“火種”。

經過幾個月的學習,羅南對于相關概念已經有了大緻了解。他并沒有去死摳定義,而是在虛拟工作區上畫了幾筆,形成一個模糊的人形輪廓。

“在那個未知文明中,人們可以搭建一種超越普通生命形式的框架,它是貫穿人們形神結構的根本構形,使用說明書中将其稱為‘熔爐’,它的作用就是源源不斷地産出更高層級的生命基材――某種‘超凡基因’、‘黃金細胞’,并在此基礎上替換凡胎,革新生命,直至實現生命層級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