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第6頁)

普通人乃至能力者可以看到的所有一切物質與精神層面的東西,也不過就是這些恍如背景的陰影煙雲。裡面當然還有一些細節區分,但已不是重點。

至于隐然成網的“熒光”,羅南猜測,這些應該算是某種“系統”所呈現的核心聯系架構。用“構形”或“超構形”理論可以解釋這個,隻不過從“雲母”的視角中,可以看到聯系存在、作用的更直觀結果。

羅南還能隐約感覺到,他目前觀察到的,應該還隻是這些“熒光線條”的冰山一角。

在更可見“熒光”的更深層,應該還存在有更多的細節。隻是目前的觀察和切分層次還不太夠,對于“雲母”視角的理解以及應用的熟練度上也有欠缺,他需要更多時間去适應。

說到适應,沒有什麼比實戰更有效的了。

此時的“雲母”,已經基本将對面“慫貨”派到周邊海域的所有“血肉機芯”的宿主,完全圈在了億萬根“操縱線”所架設的無形天羅地網之中。

不計算那些普通的海洋生物,隻論畸變種,其總數大概在六七千左右,其中具備c級和b級生命強度的,分别占了将近5%和05%。按照羅南所學的畸變種基本知識,這樣數量的畸變種,差不多已經是半徑兩三千公裡的海洋生态圈,所能夠承載的極限了。

羅南就想,如果不是事先“慫貨”針對牛鬼追逐了一波,周邊海域還真未必能集合出這麼多的宿主。

今天的麻煩,牛鬼肯定要背鍋的。

不過這也就是說,就算是那位“慫貨”有天大的能耐,短時間内也不可能調動更多的高質量宿主,進入這個“深海邪眼”領域陣列。

羅南算是看到了“慫貨”一段時期内的峰值。

這勉強算是個利好。

既然盤點完畢,數字清晰,羅南再沒有耽擱的理由。

此時,他的意識層面中,再次閃過了早前在沸石海灘實驗期間,“蠢沙”與“雲母”之間,那種微妙而緊密的互動。

這裡面的絕大部分成果,都已經變成了“操縱線”的投射技巧,但還有一部分,也就是“操縱線”對“蠢沙”的實體沙粒進行幹涉作用的那部分,出于一些考慮,一直沒有重新驗證。

其實這不應該。

畢竟“雲母”的參照對象,那個“磁光雲母”,絕不隻是用靈魂磁化來控制“傀儡”而已,它的恐怖能力,還包括扭曲時空位面,跨界召喚強強大的“域外種”;更包括粘合拼接千萬種生命基質,形成不可思議的扭曲造物。

對于物質和生命層面的強大的扭曲重構力量,或許更接近于它的能力内核。

在這個方面,出于包括隐蔽性和倫理性的考慮,羅南的實驗是相對保守的。但也不能說是完全沒有,至少有一處:

即羅南未崩解之前的水氣假身。

羅南一直在參照“蠢沙”與“雲母”的互動形式,讓水氣假身與“雲母”也形成緊密聯系。這方面的用心,讓那具水汽假身,比較順利地與“雲母”相融合,至少“蓄電池”的工作做得還不錯。

而現在,羅南不僅需要讓這種幹涉方式用于“融合”,還要向“毀滅”的方向走一走。

對面的“慫貨”,之所以能夠隔着遙遠的距離,形成海嘯天災般的沖擊,絕對有相當一部分,是靠周邊這些“血肉機芯”的宿主搭起的架子。

羅南何必要直接對抗呢?把這個搭起來的架子直接掃平不就完了?

可以嗎?當然可以!

此時,幾乎每一束“操縱線”,都在其對應的海洋生物形神框架中,進行無休止的深度切分。每組框架的強弱、優劣,當然也包括寄生在這組框架中的“血肉機芯”的狀态,都從“雲母”的感知系統中流過

即便在“雲母”的觀察視角下,并不具備心髒、大腦、血管等常規意義上的生理要害定位,可它也不需要――直接讓系統框架崩掉,不就可以了嗎?

羅南是這麼設計的,也是這麼做的。

他像是一個謹慎的研究員,本着先易後難、分組對照、分類施策的原則,首先在一條尋常的海魚身上實驗。

嗯,毫無難度可言。

至少從“雲母”的視角去看,是這樣沒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