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元汴所設立的“天籁閣”,收藏豐富,閃耀古今。
東晉顧恺之絹本設色《女史箴圖卷》,現收藏在英國不列颠博物館;唐韓幹的《牧馬圖軸》,現收藏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同樣是韓幹的《照夜白圖卷》,現收藏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晉王羲之的《蘭亭序》神龍本,現收藏在京城故宮博物院……
他哥哥項笃壽去世之前,更将其“萬卷樓”贈送給項元汴,使得天籁閣的藏品達到驚人的三十三萬件。
有一次,項元汴和項笃壽兄弟二人,設宴招待來訪的收藏大家、官員王世貞。陪同的客人有寫意山水畫宗師陳淳,流派印章開山祖文壽成(文征明的子孫),大畫家仇英,玉雕大師陸子岡,以及小字輩的董其昌(當時他是項家的家庭教師)。
宴席上,負責執壺的是項元汴的第五子項德達。
一共有九人。
王世貞在參觀完天籁閣後,大加贊賞,自歎不如。
項元汴卻有些感慨,自己藏品雖多,但其破損率也很高,很多絕世孤品一旦損壞,隻能終身遺憾。
王世貞哈哈一笑,指了指席間的各位大師說道,“天下文玩英才,盡在此席間。墨林(項元汴号墨林)賢弟,不如你組織,編撰一本英才雄技錄,将他們的不傳之技錄下來,以供後人修補。”
王世貞的玩笑之語,項元汴還真的放在心上。
宴會後,他真的找到九類藝人,開始收集他們的制藝手法,耗費六年時間,編撰出《玖寶閣金石秘錄》。其書涵蓋金器、木器、玉器、書畫、瓷器、文玩、錢币、陶器等九類三十三行的技法和制作精要。
他的孫子,項聖谟是這本秘錄的第一位受惠者,成為明末清初的知名的畫家、制陶大師、收藏大家。
明末亂世襲來,嘉定三屠、揚州五日等慘案接連發生,項家位于嘉興,相距不遠,祖傳的天籁閣同樣面臨被搶境地。項聖谟開始利用自己所學,瘋狂制假,以換取天籁閣真品。
雖然天籁閣最後被清兵千夫長汪六水掠去,但他還是成功替換了至少四百件真品下來。
從第三代閣主項聖谟開始,玖寶閣的傳承者全面涉及僞品仿制。
項聖谟死後,其兩位親傳弟子周亮工、吳文勝分道揚镳。
周亮工為了替父報仇(其父周文炜、其兄周元生都被農民起義軍所殺,史書記載“焚炙脔割”),投降清廷。吳文勝怒其不顧大節,帶着師傅傳承南下,追尋南明王朝,反清複明。
至此,玖寶閣的傳承便一分為二,周亮工和吳文勝兩人,各有六冊《金石秘錄》。
盧燦已經确定,上輩子傳授自己作僞技術的古伯,就是玖寶閣北派傳人。他所傳授的很多内容,能很好的與自己手中所持有的六本《金石秘錄》互補。
古伯之所以屢屢去南邊,他極有可能通過其它渠道,得知南派傳承流落于南邊果敢一帶。他帶着大量僞品出入南邊,正是希望通過這些僞作,引起南派傳人的注意。
隻是古伯沒想到,玖寶閣南派,已經在阿爾薩汗手中斷了傳承。
那些師門傳承,如果不是盧燦遇到,最終會流落何方,又被如何處置,還真的沒人清楚。
這兩年,盧燦也在學習《金石秘錄》中的内容,唯一可惜的是,香江沒有合适的窯口,他無法動手制瓷,無法體驗南派制瓷的技巧。
沒想到,今天能在調景嶺,有了合适的選擇。
稍後讓溫阿四或者溫家老大幫忙問問,想來,在調景嶺的山坳中買一片地,應該不難。
買地之後,還需要建設窯口,現在的窯口建設,自然是電窯更好,便于控溫和控濕。電窯建設不難,這個破地方通電難。
盧燦看着那片山坳,時而高興時而發愁。
算了,不用急于一時,先把這塊地圈好,慢慢來。
小街不長,盧燦轉了一圈後,再度回到政務中心。
鄭光榮和譚衛東已經辦完,正準備往回返。
“鄭老闆,今天的事情有些突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