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第3頁)

  再看其内容,盧燦依稀辨出一段文字:“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三分國城之一……”

  這是晉代杜預注,唐代孔穎達疏的《春秋左傳正義注釋冊》。

  盧燦再度将書脊立起來,可惜,這裡也被蟲蛀。

  盧燦找來一塊平闆,将書籍連同大半個書本壓在桌子邊緣,隻留下切口部位露出,然後用帶着手套的手指,輕輕撚着将封面和前幾頁粘在一起的書切口。

  還好,隻是滲水讓其黏在一起,用外力輕輕上下搓揉,還是能将其分開。

  為何要這麼急迫?

  他想看看究竟是哪裡刻印的——宋代刻書可沒有在書封底留出版社的習慣,大多數都留在次頁或者第三頁。

  第三頁終于被他輕輕揭開,“天禧元年紹興府學丁字刻”。

  天禧是宋真宗趙恒的第四個年号,紹興府學就是紹興府的官辦學校,丁字刻指的是刻錄書籍的字體大小。

  盧燦的手微微發抖。這本書不僅是宋版官刻,而且是紹興府府學的官方教材。

  這本書不僅有收藏價值,更有研究價值。

  淋雨蟲蛀,垃圾堆存放,竟然沒能毀了它,真是個奇迹。

  “四哥,給我幾張幹淨點的報紙或者白紙。”盧燦對着垃圾堆上的溫阿四喊道。

  溫阿四早就注意到盧燦的不對勁,刺溜就從垃圾山上下來,遞給盧燦幾張報紙,“怎麼?很珍貴。”

  “宋版,你說呢?”盧燦接過報紙,将它包好,回家還要老爺子幫忙重新修補。

  啪,溫阿四左拳擊右掌,“好,有收獲就好!我就說嘛,這裡面肯定有好東西。”

  他做了這麼多年的古董小販,自然知道“一張宋版一頁金”這句話。

  羨慕嗎?肯定羨慕,可是自己沒那份眼力勁,拿到市場上也讓别人撿漏,還不如幹幹脆脆拿點抽傭。

  “你去問問顧嫂子,這本書哪兒來的?”盧燦有點小奢望,對溫阿四使了個眼色。

  “好嘞,我去問問。”他一拐身子,掀開門簾,去找顧嫂子。

  盧燦将這本書放在桌子上,開始翻看其他物件。

  這十來件物品是溫阿四挑選過的,他畢竟混迹行業多年,基本判老的眼光還是有的。盧燦操在手中的第二件,是一尊觀音佛像。

  這尊觀音佛像與傳統觀世音差别極大,可沒有淨水瓶之類的。估計溫阿四沒認出來這是一尊觀音佛像,否則他不會将其放在地上的。

  佛像為立姿,站在波浪形成的蓮台上。鵝冠披巾、高發髻;面部豐潤,雙眼微眯,嘴角含笑;寬襟闊服,雙手攏于其中,褶皺流線優美;頭部披巾及上衣,為釉裡紅。

  這是一尊明代風格的青花釉裡紅觀音佛像,其做工應該是民窯出品。

  觀音佛像有兩處破損,其一是背部披巾有損,其二是波浪紋蓮台被磕了一塊。此外,還有局部脫釉,風化的現象,這些都是保管不善所緻。

  像這種佛像,放在店鋪中,兩萬港元還是有人願意請的。

  盧燦同樣将這件物品放在桌上,稍後帶走。

  “阿燦,這尊侍女像也是好東西?”溫阿四一回來就看見桌上擺放的觀音像。

  盧燦翻了翻白眼,果然,他沒認出來,“你可别瞎說,這可是觀音菩薩。”

  “啊?這是……觀音菩薩?”溫阿四連忙對着佛像拜了三拜,“菩薩莫怪,小子胡言亂語,恕罪恕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