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第2頁)

  三人喝了杯茶,聊了幾句後,盧燦站起身來,“稍作片刻,我去拿東西。還請兩位幫忙鑒定。”

  盧燦可沒想着讓他倆進自己的收藏室——看完後他們得瘋。他的收藏室中雖然還達不到大師級收藏,但在同年齡段中,絕無僅有。

  二樓盧燦的卧室隔壁,原本是一個大型露台,被他加蓋一間屋子,這就是他的收藏室。這座收藏室的暗門,開在盧燦的書房。

  書房中最大的家具就花梨木組合多寶書櫥,正是當年從南邊阿爾薩汗家中弄回來的那個三組櫃。小葉紫檀條案,海黃圈椅,烏木茶幾,花梨木高背椅,香楠木的挂衣櫃,整個就是小型明代家具展廳。

  他用腳在挂衣櫃邊側輕輕蹬了蹬,這件衣櫃便在滑軌上緩慢的向右側滑去,露出一面厚重的金屬牆。掀開金屬門上面的一塊圓形遮擋闆,将大拇指伸進去按了兩秒。鐵門内響起一聲清脆的滴答聲,安全指紋鎖打開。

  用力推了推,這扇鐵門無聲無息的向内打開。

  這裡的面積足有一百五十平,安裝了兩台幹燥機——沒辦法,香江的濕度太大,并不适合字畫、書籍類的保存。

  巨大的空間,被盧燦安放了十六個多寶閣,像圖書館的書架一樣,一排排,每個書架貼地部分,安裝了地鎖——可防止七級以下地震傾覆。

  至于七級以上嘛,盧燦覺得自己存活都有問題,還管藏品?

  十六個多寶閣,空置的有很多。目前,這裡隻存放了六十來件珍品。譬如顧二娘的硯台、一套四隻的二十四孝人物譜青花花盆等。

  而這,僅僅是盧燦兩年來的珍品收藏——感覺一般的,基本都轉手換成資金。

  這次調景嶺之行,他的多寶閣中,至少能增添六件珍稀文物。

  盧燦沒往多寶閣那邊去,而是落腳在門口附近。那些還未規整的包裝箱中,才是需要拍賣處理的東西。

  這次幾人準備拍賣的物品隻有三十六件,剩下的以後還需要處理。

  不急,慢慢來。

  盧燦先将那套裝着嘉慶青花花神杯的盒子拿出來,然後又将旁邊的《董其昌紀遊》畫筒夾在腋下,轉身出門,将收藏室重新歸置完畢。

  一打開硬質木的包裝盒,許家耀那瘦瘦的身軀,愣是将許胖子擠到一邊,喃喃自語道,“好東西啊!”

  看得出,許家耀比胖子更喜歡文物,要不,他後世怎麼弄個私藏小館的博物館呢。

  在香江摩羅街或者荷裡活道,花神杯經常能看到身影,但成套的十二枚,難得一見,即便是嘉慶朝的青花瓷,也是如此。

  為什麼盧燦如此喜歡康熙青花粉彩花神杯?它的工藝水平,并不算康熙朝最頂尖的瓷器工藝,還不是因為一整套嗎?

  盧燦第二珍愛的瓷器,也是一套,就是那四隻一整套的六棱形明代青花人物故事花盆,明版全部的二十四孝故事,以圖繪的形式,存放于盆壁上。

  在品味的過程中欣賞,在欣賞的過程中陶醉,在陶醉的過程中,收藏者就慢慢沉浸下去。

  這就是文化,這也是收藏的樂趣。

  許家耀已經有了這方面的趨向。

  許胖子擠不動許家耀,于是将董其昌紀遊這幅畫,打開,攤在客廳的桌子上,獨自欣賞。

  這幅畫并非這次在調景嶺收到的,而是盧燦去年在樂古道的一位平闆車主那搜刮來的。因為樂古道拆遷,那些平闆車主面臨無處可去的境地,很多人便開始轉行。

  轉行需要資本,他們平時積攢下來并頗為看好的存貨,不得不出手。

  于是,盧燦開始瘋狂掃貨。

  《董其昌紀遊圖》便是那時得手的。

  這幅畫并不大,縱二十厘米,橫十二厘米,為單幅風景畫。其上有“玄宰”二字,字下钤“董其昌”印。底部钤袁賦谌的收藏印。

  董其昌善畫山水,早年師董源、巨然和黃公望,筆緻清秀中和,恬靜疏曠。此畫遠處濃墨着山,用墨明潔隽朗;近處點柳,溫敦淡蕩,水草蔥蔥,青綠設色古樸典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