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第6頁)

  不準備糾正他言語中的誤會,盧燦笑了笑,算是接受他的認定。

  一絲火苗在托馬斯的眼中燃燒。能擁有愛馬仕第二代掌門人親手為拿破侖三世定制的銀質餐具,對每一位銀制品收藏家而言,都具有極大的誘惑。

  “維文先生?我很喜歡這套餐具。”他又指了指另外一堆燭台,“比埃爾前輩的燭台,也非常有曆史感,我也希望擁有。請你開個報價,好嗎?”

  他的這句話,同樣在試探,試探對面的年輕人,是否了解那對燭台的來曆。因此,他一說完,就盯着盧燦。

  盧燦用手襯住額頭,半遮自己的表情。

  那對燭台,當時自己隻是看老,有三四百年的曆史,其簡潔的羅馬工藝,像是大師制作,可還真的沒認出來是誰的作品。雖然下面有個“P”标識,可在歐洲前年銀制品發展曆程中,帶有“P”标識的工匠,太多太多。

  現在托馬斯提到,這對燭台是比埃爾制作的,他顯然認為盧燦也知道作者,那麼這個比埃爾制作者,一定相當有名氣。

  剛才一直關注那兩幅油畫,還真的沒在這對燭台上動過腦筋,現在托馬斯提醒,盧燦腦海中迅速轉動開來。

  三四百年前,比埃爾,到底是哪位大神?

  判定這對燭台的作者之前,盧燦需要簡單梳理歐洲尤其是法國文化藝術的曆史潮流。

  影響法國最深或者說最早的是拜占庭藝術,這是典型的描繪神性的宗教藝術。

  為了向教徒講解聖經的故事,傳達上帝的思想,内容的簡潔與意義的明晰至關重要。藝術家放棄憑肉眼所見的直覺來描繪的習慣,而是展開想象,将自然與真實的東西轉換為理念情感加以表達。

  因此,拜占庭藝術不考慮空間感的真實和戲劇性的細節描繪,它的特征是用簡約的圖解式繪畫來傳頌宗教思想。

  這種純粹的以構圖結構将“觀念”翻譯成可視形象的藝術手法,對後來的現代藝術尤其是抽象主義等藝術流派産生過重大影響。

  第二種潮流藝術就是羅馬藝術。

  羅馬藝術的盛行,在公元五百年到公元一千五百年之間。它對歐洲所有國家都産生深遠影響,它體現在建築、雕塑、繪畫、文學、手工藝品等所有領域。

  這一藝術最大的特色就是“莊嚴的古典風格”。

  自己從康丁手中買下的這對燭台,就具備羅馬藝術這一典型特色。

  第三種當然是大名鼎鼎的“哥特式藝術”——十二世紀,一種區别于羅馬式藝術的風格——哥特式藝術在法國形成,并逐漸拓展至全歐洲、普及于整個歐洲的國際性藝術樣式,包含了繪畫、雕塑、建築、音樂和文學等所有文化現象。

  這樣一推斷,自己所擁有的這對燭台,應該制作于羅馬藝術和哥特藝術交融的年代,可是這件作品上,絲毫沒有哥特式藝術體現,那麼可以肯定,這位比埃爾,是堅定的羅馬藝術的追随者。

  他會是誰?

  盡管腦袋轉動的很快,但絲毫沒影響他對托馬斯的觀察。對方正在觀察自己,怎麼辦?

  盧燦襯着額頭的手掌下移,握成拳頭,在鼻翼蹭了蹭,笑着岔開話題,伸手向嘉妮示意,“托馬斯先生,嘉妮女士沒有和你說過嗎?”

  嘉妮在旁邊,連忙搭腔,“嗨,托馬斯,我在來的路上,不是已經說過嗎?想要得到這些銀制品可以,但需要以你手中的中國瓷進行置換。我說過,不是嗎?”

  托馬斯的注意力,暫時被嘉妮吸引過去。

  羅馬藝術風格、三四百年的曆史、比埃爾、銀器制作名家,諸多因素在他腦海中翻滾。不對!盧燦忽然意識到自己走入誤區——銀器的制作者,并非都是工匠。在歐洲,很多藝術家,都有着很強動手制作金銀器甚至瓷器的能力,其中以雕塑大師為最。

  思路拓寬後,盧燦腦海中突然想到一個人。

  比埃爾·德·龍沙!

  心底一陣狂喜,如果真是這位比埃爾先生的手筆,那這對燭台,絕對算是大漏!

  絲毫不比埃米爾為拿破侖三世制作的那套銀質餐具的價值低!

第145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