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了,他又指了指那一龍一鳳說道,“這把橫刀,極有可能是皇帝冊封他為蘭陵郡王時,賞賜的佩刀。因為隻有他爵位到了郡王時,才可以配飾龍鳳。”
唐代的高官佩刀,最早是儀刀,也就是那種細長型的刀。至于橫刀嘛,隻作為中下級官員和衛兵的佩刀。
到了中唐以後,尤其是安史之亂後,唐皇室威儀和文官體系的影響力大減,武将勢力大漲。那些武将認為細長的儀刀沒有唐橫刀威武霸氣,他們出門和上朝,更喜歡佩戴寬厚的橫刀。
因此,儀刀逐漸淡出皇室賞賜名單,改為賞賜橫刀為高官佩刀。到了宋朝,橫刀還能看見影子,儀刀徹底消失在曆史長河中。
這一點,沒必要和大柱師傅及阿爾達汗解釋,即便解釋,他們也不懂。
第167章
贈你一漏
收藏的魅力,就在于其背後的文化。
盧燦如同講故事般講述這把刀的來曆,讓阿爾達汗聽得如癡如醉。
等盧燦将這把刀細細的擦拭一遍,重新放進楠木匣時,阿爾達汗眼中盡是羨慕與不舍,搭吧着嘴,想要開口。
“别!”盧燦一揮手,阻止他即将說出口的話,“我正在籌建博物館,這把刀将是我的虎園博物館刀具類的鎮館之寶,你别開口。”
“切……,小氣吧啦的樣子!”阿爾達汗對他撇撇嘴,終于沒在開口。
盧燦這話還真不是說笑,這刀足以做刀具館的鎮館之寶——前提是那些傳說中的寶刀寶劍不要出現。
刀具類的收藏,不得不為東瀛點贊。在這方面,他們确實走在世界的最前列。也許是島國的邊民意識,讓他們祖祖輩輩缺乏安全感,因此,每一柄出色的刀具,在東瀛都會受到如同半個生命般的對待,異常珍愛。
因此,他們能流傳五十把中華唐刀,而在唐刀的故土——内陸,截至2015年,真正被承認并注冊的唐刀,不過區區兩把!
内陸出土或者流傳下來的唐刀數量如此之少,與中原人的對待刀具的态度有關——刀就是刀,再有名氣的刀,也隻是工具。
被當成工具和兵器使用的刀具,它怎麼可能流傳下來?更何況,唐刀是不容許随葬的,這又斷絕了唐刀出現的另一條生路。
盧燦都有些懷疑,這把刀,是不是真的經由東瀛,然後流落到英倫?如果放在内陸,即便流傳下來,絕對不可能保存的如此完好!
《新唐書》記載,張仲武去世後,他的兒子,盧龍留後張直方,扶柩回鄉。将其父安葬在現如今的涿州清河一帶。他的這柄佩刀,極有可能也被帶到這裡。
而涿州、薊縣這些地方,在唐遼宋時期,有着衆多的高麗以及東瀛人。張直方在黃巢之亂中被殺,張家衰敗,東瀛人愛刀,完全有可能将這把佩刀運送到東瀛。
這把刀怎麼到英倫的,已經不重要的了,現在很幸運的是,它落到自己的手中!
看盧燦那美滋滋的模樣,阿爾達汗羨慕的歎了口氣,“唉!後悔當初學什麼商貿管理?你這撿漏的日子,真是舒心。”
“我什麼時間能撿個漏呢?”他撓撓後腦勺,看了看腳邊的拉丁吉他,自怨自艾。
他購買的拉丁吉他,是吉他中的頂級貨色,應該有兩百年的曆史,但相比價值八百英鎊,算不上撿漏,隻能說是買了個正品行貨。
“你真的想撿漏?”盧燦收拾好楠木匣,笑嘻嘻看着他。
這話自然要遭白眼的,典型的飽漢不知餓漢饑。
“我送你一漏,不大,但遇到這類物件的收藏愛好者,賺個兩三千英鎊,還是沒問題的。”盧燦拍拍他的肩膀,問道,“有沒有興趣?哥關照你吧。”
“在哪裡在哪裡?”他騰的站起身來,渾然沒有察覺盧燦剛才在占他便宜。
哥不是奔着撿漏賺錢,哥是圖個撿漏的樂兒。
“去之前,你得想好理由!”看他着急上火的模樣,盧燦慢條斯理的喝着咖啡。
“什麼意思?”阿爾達汗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