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房間中已經有四個人在座。
單獨坐在主位沙發上的是一位年過七十的瘦弱老者,頭發稀疏,長眉,見羅查理幾人進來,他禮貌性的點點頭。
這就是今天的主角,羅桂祥。
另外一人,陪坐在一旁,盧燦也認識。
正是當年鑒定衛景瑗自作用壺的鑒定師傅,賈文東。很顯然,他對盧燦的印象夜很深,
盡管盧燦個頭竄出不少,他依舊認出來,并微笑着對盧燦點點頭。
另外兩位,則坐在賈文東對面的一張雙人沙發上。
一位是六十多歲的老者,相貌富态(微胖),一身嘉麗服飾出品的唐裝,另一位四十歲左右,他看見羅查理帶人進來,連忙站起身來。
在他們之間的棕色茶桌上,擺放着一個四十公分邊長的正方形錦盒。
盒蓋已經打開,黃色絲綢襯底,盒内整齊的擺放着一套茶具。
内嵌圓頂蓋方茶罐一尊、單手如意壺一隻、三才蓋碗一套、聞香杯六隻。很精美且完整的一套中華宜興紫沙茶具。
好東西!盧燦暗贊道。
紫沙壺,非錯别字,而是那個石少不知怎麼就違禁了!
第183章
賈師鑒壺
沒有出現盧燦所預想的親熱握手,也沒有出現什麼欣賞有加的場景。
羅桂祥坐在那裡,微微欠身,對他和林嘉義兩人點點頭,眼神從他身上掃過去,嘴角的帶着一點點和煦的笑容。
“老裴,繼續。這是兩位家族後輩,聽聽,沒關系。”他甚至都沒有中斷和來客的談話,伸手示意右側方的老者繼續。
雖然沒有招呼,但他的一句後輩出口,絲毫不會讓人覺得受到怠慢。
這就是香江大豪的風範!
羅查理更不敢打斷父親與客人的談話,他與那位站起來招呼他的中年人,擺擺手緻意,随即又示意林嘉義與盧燦兩人,選擇距離茶幾稍遠的三個座位坐下。
不用想,盧燦也知道,這是雙方就桌上的那套茶具,在交易呢。
剛才隻是驚鴻一瞥,現在又隔着幾步,那套茶具,盧燦怎麼看都有宜興古茶具的風範。
提到宜興,大家第一時間聯想到的就是茶壺,其實,宜興紫沙茶具同樣有名。就像桌上擺放的這一套,它已經涵蓋罐、盞、杯、壺四件套。
這樣的四件套,如果出自名家之手,其價值要遠超過單一茶壺的。
盧燦收藏甚豐,但在茶壺或者說紫沙器具方面,還真是一項空白。福伯手中有一把名壺,是晚明制壺大師周季山的名作,被他當成至寶,每天捧着不願撒手。
“……國難之時,舉家來台島,家父把這套茶具,視若珍寶,時常把玩,卻從不敢浸泡,是以,這套沈子澈的菱花棱壺才能如此簇新。”
一名制壺大師,在烏鎮,竟然靠着妻子開設的一家書香鋪子謀生,也算是當時的奇聞。他的壺器追捧者,明末江陰人周高其曾經問過他這個問題。
沈子澈淡然說道,“制筆之術,家傳手藝(湖筆非常有名),自不敢忘。餘者,皆為小道,興之所緻而已。”
此故事在吳骞的《陽羨名陶錄家溯》中有記載。
這種散淡性格,還有那種隐逸之風,注定沈子澈無法和時大彬一樣聲名大作,但這人制壺手藝,在當時并不比時大彬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