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壺的式樣,是由線雲壺變化而來,橋鈕與菱花瓣相融,嘴作棱花式,胥出自然,手柄彎曲恰體,端握方便。
壺腹中央束一方腰帶,整個菱線自壺頂至壺底相交成一點,分毫不差。
壺蓋六面可置換,十分嚴密,技藝精湛。
壺是好壺,可是,盧燦卻隐隐有種熟悉的感覺!難道自己上輩子見過這種壺?
不可能啊!這種精品壺具,隻要見過一眼,肯定不會忘記!
這是為什麼?盧燦撓撓頭,想不明白。
也許稍後上手,能探明一二。
賈文東鑒定這把壺很有意思,戴手套的右手,五指揸開,托住壺底,形成掌心空。沒帶手套的左手,食中指兩指探入壺口内,估計在觸摸壺内部。左手大拇指以及右手托底五指發力,輕輕轉動壺身,讓探入的食中二指,在壺内自由滑動。
這是茶具行業内常用的“邊角鑒定”。
所謂“邊角鑒定”,就是從壺内部、壺口、手柄、壺底、壺蓋孔、壺雕痕等邊邊角角地帶,檢查壺的質地、做工時間、工序,來确定壺具的真僞。
這一套茶具,型制古樸雅緻,如果真是赝品,其外部還真的不容易鑒定。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沈子澈不是時大彬、陳鳴遠,他的壺具,出現頻率并不高,作品數量也不多。
因此,對他的制壺風格論斷,并不準确,所以,不能以制壺風格來确定這套壺具真僞。
所以,賈文東才采用行業内非常少見的邊角鑒定法。
羅查理和林嘉義不懂,看不明白其中的奧妙,盧燦卻在旁邊看得津津有味,心底直歎不虛此行。
很多鑒定技巧是需要觀摩學習的。
雖然賈文東不會介紹其中技巧以及判定标準,但盧燦作為行内人,從其手法上還是能看出某些端倪。
他目不轉睛的盯着賈文東的手法,生怕遺漏一絲一毫。
旁觀者此時都沒有開口說話,裴姓老者雙手搭在膝蓋上,神态自若;羅桂祥以手襯下巴,神色肅穆;最緊張的是和裴姓老者一同到來的四十歲中年人,他的神色非常緊張,時不時以手背拂面。最悠閑的是羅查理和林嘉義,兩人啥也不懂,無聊的在旁邊看熱鬧。
大約五分鐘,賈文東放下手中的茶壺,眉頭緊蹙,卻一言不發,又拿起壺蓋,用放大鏡仔細觀看壺蓋手紐側的漏香孔(壺蓋上的通氣孔)。
他的眉頭越蹙越緊,放下放大鏡,用左手手指擦着壺蓋邊緣,快速轉動壺蓋。
許久之後,他将壺蓋輕輕蓋在茶壺上。
他并沒有繼續上手茶罐、三才茶碗和聞香杯,而是脫下手套,面色嚴肅,對羅桂祥說道,“東翁(舊時掌櫃對老闆的稱呼),這壺制型優美,質地上成,應該出自名家之手。”
說到這,他轉過頭,“裴老闆,接下來的話,隻是我個人意見,可能說錯了,希望您不要介懷!”
此話一出,所有人都明白,這套茶具有問題!
那中年男子蹭一下就站起身來,面帶怒色,正準備開口,被裴姓老者一把抓住。
裴姓老者此時已經沒有剛才的神色自若,他淡淡的說道,“賈師傅在壺具方面眼力一絕。你說吧,我老裴六十有五,這點承受能力還是有的。”
第184章
精彩鑒定
同樣,聽完賈文東的話,盧燦在旁邊一愣。
這壺的制型、款識、自然發色、刀痕,無疑不顯示出自高手,怎麼賈文東認為是赝品?
他一直沒能上手,這次終于忍不住,向前跨出一步,蹲在賈文東身邊,雙眼直勾勾看着這把壺。他年紀輕,剛才又和羅桂祥神色親密,裴姓老者和那位中年男子,看了他一眼,都沒好意思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