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第8頁)

  他擡起壺底,想嘗試一下今天新學到的賈文東的鑒定方法,察看罐底和罐口,是否有線梗所留下的拉線紋。

  咦?有些奇怪!這件茶罐的底部和口部,是典型的刀切紋,并沒有線梗所留下的拉紋。

  他連忙揭開罐蓋,灌口同樣是平滑的刀切紋!

  這不會真的是沈子澈所做的茶罐吧!他心底閃過一個念頭。

  沈子澈的作品一般都會留款,呃,這不僅是自信,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沈子澈的楷書,相當漂亮!

  翻過茶罐,底部沒有留款,他又拿起罐蓋,心頭狂喜!

  在罐蓋的内側,六字刀刻款識“桐鄉同疏自制”!字迹并不大,但刀刻的正楷,銀鈎鐵畫,非常有力!

  沈子澈,字同疏,這竟然是他自制茶罐!

  撿漏了!從茶具鑒定大師賈文東眼皮底下撿漏了。

  賈大師犯了個經驗方面的錯誤——鑒定壺具為赝品後,便認為這套茶具不具備收藏價值,那些輔助茶具,必定也是假的!

  盧燦趕緊将這件茶罐放下,重新塞進錦盒中,再度拿起的物件,是那套三才茶碗。

  三才茶碗,又叫蓋碗,因為上有蓋、下有托,中有碗的型制,所以被愛茶之人親切的稱之為“天地人三才碗”。

  這套紫沙蓋碗,顔色為深紅,接近褐色,色彩要比棗紅色沉穩,符合蓋碗所特有的“穩”性。茶碗的腹壁上,刻刀寥寥數筆,便勾勒出一簇長葉劍蘭。

  說是碗,其實是杯。茶碗口徑不過八公分,底托直徑要稍稍寬于碗口。底托凹槽,緊扣碗底,這同樣也是為了表現整套茶碗的穩性。

  盧燦又是一陣心悸,碗蓋上留有刀刻楷體“清茗清心”,與茶罐罐蓋下面的留款筆迹完全相同!

  這套茶碗雖然沒有留款,但有這四個字,足以表明,它就是沈子澈所做。

  他放下三才碗,掩着嘴,平息一下心情。

  這一刻,無比期待,剩下六隻聞香杯,也是沈子澈的傑作。

  所謂聞香杯,就是細口直筒型的小茶杯。

  什麼聞香杯、公道杯這些名稱,還是在民國期間才有的。有傳說聞香杯的出現,與中山先生有很大關系。

  中山先生在東瀛期間,經常去朋友家做客,對東瀛的茶道文化感受至深,自覺中原茶藝,在技藝和表現上,都要遠遜于東瀛茶道。回國後,他在招待朋友時,自創性的加入品茶聞香這一環節,後來就有了聞香杯。

  呵呵,野史,當不得真!

  明代是沒有聞香杯的,所以,這六隻細口紫沙杯,其實就是茶杯。

  紫沙杯講究圓、潤、柔、滑,并不像瓷器那樣追求色彩與圖案,因此,這六隻杯子造型很簡單,清一色的在杯腹下部,幾刀勾勒出的長葉蘭花。

  與三才蓋碗腹壁上的蘭花,型出一轍。

  撿漏了!撿漏了!一一驗證完這六口紫沙杯,盧燦心頭狂喜!

  師門長輩,還真不是有心作僞!

  極有可能,他淘來這套沈子澈自作用茶具,卻不知為何,茶壺給淬了,為了彌補這一遺憾,他親自操刀,憑着記憶,仿制了一把菱花棱壺,重新構成一套!

  一定是這樣!

  他情不自禁的一揮拳頭!

  “阿燦,什麼事這麼高興?說出來讓大家樂呵樂呵。”是羅桂祥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