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第8頁)

  看他說的頭頭是道,桂生也想看看這位老闆,究竟在制瓷方面怎麼樣?順手将牆上的一把切刀遞給他。

  盧燦接過切刀,對外面的溫季宸喊道,“溫哥,給我找一套工作服,對了,還要有發套。成師傅,搬一套電動轉盤出來,準備點清水,我準備玩點泥巴。”

  兩人匆匆去做準備工作。

  盧燦也沒歇着,而是用切刀在泥堆一角,劃出一塊邊長十五公分的方形泥料。然後用左手操底一兜,右手的切刀一撥,整塊泥料很平穩的落在手上。

  長長的泥料軟滑,沒被托住的一端,很快向下垂落,盧燦的右手将切刀一扔,一掌拍在下垂的泥料上。緊接着左右手互拍,泥料在兩隻手掌之間來回飛舞,他的手打在泥料上啪啪作響。

  他的手法熟練至極,左右雙手,五根修長的手指揸開,輕重合度的扇在泥料上。

  整個人呈馬步站立,下盤非常穩,姿勢非常老練。

  這才是玩泥巴,高端的玩泥巴。

  “這又是幹什麼?”鄭胖子問道。

  “擠出泥料中的空氣。”桂生驚詫的看着盧燦的手掌,順口回答道。此時他真的相信,盧燦玩過制瓷,而且是老手。

  不過,這也太年輕了吧,還有就是誰教他的?

  盧燦現在所做的,是制瓷拉坯之前的一道必須要走的程序,那就是擠出泥料中可能存在的空氣。現代制瓷的過程中,可以用制作料棒的機器同步完成。在古代,這一道工序需要使用木拍子,匠人們會拿着木拍子,将泥料扇個遍。

  等泥料在兩隻手掌中有些沾黏,這時候就可以放到轉盤上開始拉坯。

  等成師傅将小轉盤機搬過來後,盧燦将泥團摔擲在轉盤中心,趕緊套上圍裙,将皮鞋換成膠鞋,又帶上頭套。

  戴頭套是為了防止頭發掉入泥料中。國内很多窯場對這條執行的并不嚴格,可是在東瀛瓷器廠,不帶頭套者一律不準靠近泥料堆,更不準上盤拉坯。像盧燦剛才不帶頭套的拍泥,在東瀛,他一定找不到工作的。

  拉坯是陶瓷成型的第一道工序,坯的好壞直接決定成品的好壞,因此,在中華幾千年的陶瓷曆史上,拉坯這一環節,往往是有經驗的老師傅親自出手。

  “拉坯”,這兩個字,也被解讀成很多種含義。

  首先,“拉”字,很形象——用“手”讓土“立”起來;

  其次“坯”字,拆解為“土不一”,可以解讀為造型“不一”,風格“不一”;

  “坯”字,還可以拆解為“壞一”,敢于破”壞”(反常規),自成“一”格;

  另外,“丕”者,大也,要做“大”作品,不僅指作品體量大,還須有“大心”。

  呵呵,這些都是對“拉坯”這一環節的解讀,由此可見,拉坯在制瓷過程中的重要性。

  窯場第一件作品拉坯,還是老闆本人,消息傳得極快。很快,以盧燦為中心的兩米外,圍滿看熱鬧的工人,還有人搬來凳子,翹首觀望。

  桂生和鄭光榮一直站在盧燦身後,看他能不能順利完成這次拉坯工作。

  盧燦潤濕雙手後,用腳開啟轉盤,神情頓時專注起來,眼神落在面前的泥料上。

  雙手合攏,将轉盤上的泥料,慢慢向中間擠壓,形成粗柱狀,然後左手扶住柱狀泥料,右手成拳頭,拳背壓在柱料的頂端,又使之慢慢的變成底部粗大的泥墩。

  如此往複三次,才開始正式拉坯。

  别人不懂,但桂生和蔣、成兩位眼前一亮,這位公子哥還真的懂制瓷,這拉坯過程中的二度擠壓空氣的手法,很老道。

  成師傅更是主動承擔解說員的角色,向大家解釋,盧燦的手法及作用。

  桂生一直盯着盧燦的兩隻手掌。

  盧燦兩隻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呈鶴嘴型,随着轉動的泥坯,慢慢探入泥料内部。雙手剩餘的六根手指,看似随意的搭在轉動的泥坯外,其實也是有講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