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第1頁)

  他擡頭看了看爺爺,盧嘉錫正皺着眉頭,檢測紙張呢。

  盧燦伸手摸了摸畫角,不用仔細看,是官堆紙。這種紙張盛行于兩宋,衰落于元明,但并沒有絕迹,民國年間金陵書局的印書,就大量使用這種紙張。

  估計爺爺在使用排除法,來确定這幅畫的真僞。

  盧嘉錫看了半小時,最終還是對張鼎辰點點頭,“這畫是宋代寺院畫無疑,其畫風像南宋江浙一帶的老式版畫所做,但具體作者嘛,我也推斷不出來,應該不是名師,走線塗色有匠痕。至于這副人字拖,應該是作畫者所在地的一種簡易版木屐。”

  盧燦在心底為爺爺點贊,看得很準。

  張鼎辰點點頭,認可盧嘉錫的鑒定,他擡頭說道,“有興趣嗎?有興趣就收了吧。這孩子給我帶的禮物,我沒精力琢磨這幅畫的作者,你不同,有空閑可以慢慢品味揣摩。”

  盧嘉錫有點遲疑。

  不像後世收藏者屬貔貅的,什麼貨都往家裡摟,此時的收藏大師,都不太喜歡收藏存疑的作品,至于沒有作者名錄的畫作,更不願意收藏。

  試想一下,來朋友鑒賞自己的藏品,結果連作者都說不明白,豈不是很丢面子?

  就在盧嘉錫準備搖頭拒絕時,盧燦插話了,“陳……陳叔,這畫多少錢?我看那人字拖挺有意思的,買回去和朋友炫耀炫耀。”

  盧嘉錫不願意收,可盧燦的靈魂是後世來的,他是屬貔貅的。更何況這幅畫的來曆、作者、同系列畫作藏于何處,他一清二楚。

  陳麻子看了眼盧嘉錫,見他确實有些不想要,在看看盧燦,小年輕一個,估計是和爺爺出來見世面的公子哥。

  再加上這幅畫确實有些難以出手,沒見張鼎辰和他關系這麼好都不願意收嗎?

  他躊躇半晌,二度看看盧嘉錫,見他沒阻止,便開口說道,“我花了三千新台币收來的,少爺要是喜歡,一千港紙,拿走。”

  價格不貴,盧燦原本準備答應下來,可是盧嘉錫卻皺了皺眉,于是盧燦嘻嘻一笑,沒再接話。這時,張鼎辰開口了,“老盧,這幅畫宋代無疑,盡管不是大師作品,但一幅宋畫一千港紙真不貴,就讓孩子買回去玩玩呗。”

  “要不這樣,陳麻子,我做主,這幅畫再降兩百,八百港紙,讓盧小子帶走。你們看怎麼樣?”說完,張鼎辰看了看雙方。

  盧嘉錫并非為這點港紙,而是古董行中,每一幅畫都有既定價位,這幅很難找到作者的畫作,即便是宋畫,又怎樣?它沒市場啊!所以,他覺得,花一千港紙也是貴!

  張鼎辰作中,再加上盧燦偷偷在他身後頂了一下,盧嘉錫點點頭,“行,就按照老張說的吧。”

  對此,陳麻子更沒有意見。

  盧燦愉悅的掏出八百港紙,然後将這幅畫裝進畫筒,快速塞進書箱,動作利索之極。

  旋即,盧燦抱着書箱,對張鼎辰嬉笑道,“張爺爺,這箱子也送我吧,裝書正合适。”

  張鼎辰笑罵道,“你個小猴子,混不吝的!”

  ……

  回公司的途中,盧嘉錫終于問道,“怎麼,你知道這幅畫?”

  “嘿嘿,爺爺,我們也算是撿個小漏。”盧燦嘿嘿一笑。

  “看來你還真的知道?”盧嘉錫經常見到盧燦往家裡搬東西,對他的具體鑒定水平,還真不如福伯他們清楚。

  “我在中大圖書館的一本佛經注釋中看過,那本書叫什麼《禅林注疏錄》,主要介紹天下禅院千年興衰的,以及禅林名人轶事的。”

  “書中提到這個?”誰沒事去看佛經注釋?盧嘉錫還真沒聽過。

  “這幅畫出自惠安寺。”盧燦指了指書箱。

  “在浙東一代,從唐代起,開始流傳羅漢現真身的傳聞。唐代天佑年間,東錢湖青山頂有十六羅漢現真身,天台石梁也一直流傳有五百羅漢夜遊天台的傳說,羅漢信仰由此在浙東一帶興起,很多寺廟開始供奉羅漢。”

  “南宋時期,義紹大師任東錢湖惠安院住持。他邀請浙東畫師周季常、林庭珪,曆時10年繪成一百幅《羅漢圖》,其畫上共有五百羅漢各種形态出現,因此也被統稱為《五百羅漢圖》,供奉于惠安寺院内,成為當時禅院的一大奇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