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面有故事?
“那幅王蒙的《葛稚川移居圖》,也是我們玖寶閣的文物。”
盧燦一愣,他所知道的玖寶閣秘錄中,沒有這幅畫啊。
“不是天籁閣,而是玖寶閣,是我們北宗收錄的名畫。這幅畫當時是周亮工師祖奉調入閩途中遇到的。上面有他的‘賴古堂’收藏印簽。”
“那……”盧燦遲疑問道。
老先生搖搖頭,神色有幾分黯然,“周師祖徙甯古塔時,他将這兩幅畫,托閩省巡撫佟國器,敬獻給朝廷,以期減免罪行。”
“這兩幅畫,最終有沒有進入皇室,周師祖也不清楚。不過,他在八個月後,被赦免,所以他也沒有再追問這兩幅畫的下落。”
“因此,你說出這兩幅畫一起出現,我估計,有八成可能性是真品!”
竟然都和玖寶閣有淵源?這還真是盧燦所未曾想到的。
第353章
劉家精英
昏黃的燈火搖曳,房間内的氣氛相當壓抑。
張博駒在對盧燦講述,北宗師祖周亮工的一生。
周亮工一生,是矛盾的,其心從未平靜過,最高潮的爆發,是他的“晚年焚書”之舉!
他非常有才華,一聲所撰寫詩文三百多篇,被他在康熙十年(1670年),“中有所感,鹹盡取焚之,并舊所梨棗,亦付一炬”。
今傳世的《賴古堂集》二十四卷,是周在浚(周亮工長子,北宗二祖)編葺舊刻,搜輯遺稿而成,存詩大多是庚子前的作品,而文章隻保留了三分之一。
一位著名作家于晚年自焚己著,在中西文學史上皆屬鮮見罕聞。
他一生留下衆多坦陳心迹的詩句,也能看出他内心的焦灼與矛盾。
“慚愧當年事,浮名不可藏。”
“鐵網難收處,蛟龍解秘藏。”
“閑看老衲心無外,悔到深山意倍紛”“誰為饑驅落世網,駝頭不敢厭塵飛。”,這些都是對往事的反省自責。
康熙九年後他所創作的詩句中,這種後悔到達頂點。
“昧不聞大道,安能得前知?高樾有奇蔭,枯樹無華枝。危途不暫遠,危機不暫緩。雖有魯陽戈,白日何由返?老鐵鑄錯成,大悔亦已晚。掩涕擁敝衾,細數平生誤。披誠說向人,誰能諒我素。”
這分明是他的忏悔與獨白啊!
愧者,是愧對故國,愧對那些抗志淩雲的舊侶孤臣,愧對自己的良心和本可清白高尚的人生。這錯誤太大,整個人生都錯了,原以為重要的其實并不重要,那真當寶貴的卻已不能挽回。書——著作是心聲之吐露,人生之記錄,既然人生已誤,此身已矣,則這些乖舛可悲的吐露與記錄又有何存留價值呢?!
在這種焦灼、後悔、痛苦中,他于康熙十一年1672六月二十三日卒于金陵。
雪夜聽悲事,透心涼。連帶着盧燦離開張家大院時,心情都不太好。
“怎麼了?”回到賓館,細心的孫瑞欣,感覺他有些不太對。
盧燦撓撓頭,斟酌着問道,“男人,是不折手段轟轟烈烈一輩子好,還是謹守名節默默無聞一生好?”
是的,他确實無法判定,究竟是周亮工的做法對,還是吳文勝的做法更恰當。
孫瑞欣一怔,沒想到自己這一問,竟然問出這麼嚴肅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