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第3頁)

  看看盧燦的未婚妻,心底歎了一聲,自己的那位同學怕是真沒機會了!眼前這位,長得漂亮有氣質、一看還很有能力的那種,陳果貞和她沒法比啊!

  馬新愛的心思一下子又轉到陳果貞的身上,發愁呢,阿燦有未婚妻的事情,該怎麼和那丫頭說?

  黃元沒注意到妻子的神色,他已經隐隐有所猜度,正興奮着呢。

  丁一忠和另一名保镖阿海,找來一輛小皮卡,正在将這些大幅油畫往車上搬運。不是豪門弟子,怎麼會出門還帶着兩名安保?

  黃元的祖輩都是漁民,對新馬海峽、馬六甲海峽這一帶的水紋很熟悉,小時候他就經常和父母出海捕撈漁貨,操舟行船很内行。

  自古以來,馬六甲海峽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咽喉要地,來自中原大陸的大量絲綢、瓷器、茶葉,都會運抵此處,或進入遠洋,或在此轉運,回程的船隻再度裝運東南亞的香料,因此又被稱之為“香料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的提出者為法國漢學家沙畹(1865-1918年),他将這條海上貿易通道分為五大曆史階段:形成期——秦漢;發展期——魏晉;繁盛期——隋唐;鼎盛時期——宋元;最後的輝煌并由盛及衰——明清。

  這一觀點,獲得曆史學界的普遍認可。

  兩千多年的曆史,馬六甲海域一帶的海底,沉淹了難以計數沉船。

  這一點,黃元最清楚,他上次就是出海捕魚,結果發現一條沉船,才打撈上來六千多件各類用品。這其中,除了四千件瓷器還湊合能用,其它的都已經腐爛。

  盧燦萌生想法,看黃元夫婦的目光越發的有興趣,“黃哥,如果專門成立一支打撈船隊,你感覺會有收獲嗎?”

  “收獲肯定有,不過,您要那東西幹嘛?我們漁家如果一網打上來那些廢品,都會大呼晦氣。擱在以前,我們全都重新扔回海裡的。”黃元有些不理解,反問道。

  怨不得他,也并非無知,而是……行情如此。

  縱觀海撈瓷的發展史,它的發迹時間是哪一年?八五年!

  1985年4月,法國阿羅克打撈公司舉辦第一次“沉船藏品拍賣會”,其中就有四十五件精心挑選的海撈瓷——明末外銷瓷。

  明末外銷瓷是海撈瓷中被公認的品質最高的一檔。

  一方面有非常優秀的工匠,另一方面國外特别是歐洲,訂購的價格非常高。因此,以景德鎮湖田窯、漳州窯、廣窯為代表的南方民窯系,用最好的原料、最好的工匠、最精的工藝進行生産,生産質量把關非常嚴格,成品整體畫面繁而不亂,又将東、西方的文化氣息和藝術韻味結合在一起,所以明末外銷瓷都能夠達到非常高的水平。

  這四十五件精品海撈瓷,在拍賣會上,一共拍出五百四十多萬法郎,無一流拍。這一價格相比明代官窯精品,并不算什麼,可是……這是海撈瓷啊,海底有着龐大的這類瓷器。

  這一消息很快擴散開來,海撈瓷的春天來了!

  那是發生在四年後的事情,現在呢?

  新加坡吉寶港管理局,每年都需要負責疏通新馬海峽的海底,他們挖掘打撈起來無數的海底沉積物,都堆放到吉寶港左側的一片海灣中,準備繼續填海!

  而這些海底廢物中,聽黃元說,夾雜有大批的海底瓷器!

  還有這事?盧燦立即站起身來,“黃哥,帶我去看看!”

  “阿忠,你和我一起,去吉安港。阿海,你負責把這些畫作送到家中。”盧燦吩咐一句,拉上田樂群,準備去吉安港看看。

  幾人正準備出門,赤道咖啡門口進來一位黑瘦的中年人。

  丁一忠用肩膀輕輕一抗,将他擠開,對方似乎很急迫,也沒在意丁一忠是否故意,急匆匆對咖啡館的侍者喊道,“阿生,我們的畫作都賣出去了?”

  “是的,許先生,恭喜你。”那位叫阿生的侍者朝他笑笑,态度算不上多恭謹。

  “嘿嘿……”這位黑瘦中年人呵呵直樂,搓着手掌,顯然在開心自己的畫作有人欣賞。

  這應該是自己購買九幅畫作中的一位作者,不知道是何和英還是許喜勇(上一章沒注意,又出現真名,改之),至于其他三位,那是第一代南洋畫家,年齡對不上。

  “阿生……對方有沒有留下聯系方式?”那位中年人繼續搓着手掌,語氣有些腼腆。

  雖然他也是赤道畫會的成員,可這種直接打聽購買者的資料,有繞過畫會經銷店直接供貨的嫌疑——畫會在銷售成員的畫作後,會有一定的抽頭,充當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