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第5頁)

  汝瓷開片堪稱一絕,開片的形成,開始時是器物于高溫焙燒下産生的一種釉表缺陷,行話叫“崩釉”。汝窯的藝術匠師将這種難以控制的、千變萬化的釉病,通過人為地操作轉換為一種自然美妙的裝飾,而且控制的恰到好處,可謂巧奪天工的絕活。

  這尊香爐的釉面開片較細密,呈斜裂開片,深淺相互交織疊錯,象是蟬翼紋狀,給人以排列有序的層次感,釉面中細小沙眼呈芝麻花形狀。

  香江的潤馨瓷器最近也在仿制汝瓷,因為開片,傷透腦筋。現在仿制成形的器具,所形成的開片,雖然被外界評價頗高,但在盧燦看來,依舊缺點火候。

  這次行經寶豐,有了大量汝窯瓷器實物,他們應該能找到正确方法。

  汝瓷以釉取勝,釉色青中泛藍、純淨、溫潤,釉面隐現出一種柔和含蓄的光澤,它既不同鈞瓷的乳光,也不同哥窯的脂光,而是一種類似古玉般内蘊的光澤。

  盧燦再度舉起這尊香爐,對着初升的朝陽照了照,釉色青中帶黃,他又将身子擋住光線,再看釉色,卻又是青中帶天藍色,如一汪湖水。

  爐壁看完,再看底足。

  三足為虎足,與爐耳一樣,胎坯拉成後接在爐體上面的,足底施釉平整,微微外撇,支撐有力。

  盧燦的目光很快在三足上尋找——故宮所藏那件镂空香爐,一根底足側面,刻有“奉華”二字。

  果然,在一個底足的内側,找到了細若牛毛的“奉華”兩字。

  很多人将汝窯瓷器上的“奉華”、“蔡丙”、“甯”等留字當成款号,其實是不正确的。宋瓷無款,這是肯定的。之所以留有字迹,那是“标号”而非“款号”——顯示這一窯瓷器,為誰誰誰燒制的,這可算不得款号。

  “奉華”兩字什麼意思?

  宋徽宗趙佶有一名妃子叫劉奉華,她能歌善舞,琴棋書畫都很精通,因此,她極為受寵,宋徽宗禦封她為劉妃,賜宮一座,取名叫“奉華宮”。

  很多有奉華款的汝窯均為奉華宮的專用物。

  奉華宮的瓷器,為什麼會流落到這座山村?

  呵呵,别忘了,離此不遠可是有一座大禅院,供奉觀世音菩薩的香山大普門禅寺。受寵的劉妃來此上香敬獻一尊香爐,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

  終于鑒定完畢,盧燦壓了壓心神,将這尊香爐遞給付師傅,他自己則笑着問坐在矮凳上的那位六十多老農及其一家人,“伍老先生,您家傳的這尊香爐,能告訴我怎麼來的嗎?”

  這一家子姓伍,除了老夫妻兩人,院子裡還有一位三十多歲的兒子坐在那裡,兒媳則帶着兩個孩子坐在門檻上,正緊張的看着盧燦幾人驗貨。

  聽到盧燦問東問西,那位三十來歲的當家男人,有些不高興,他愣着聲音說道,“你這人,買貨就買貨,問東問西幹啥呢?”

  盧燦呵呵沒再說話,謝三順的臉色當即冷了下來,冷冷的看着對方。

  那位順德的介紹人姓袁,二十五六的模樣,見場面氣氛不對,立即出來插科打诨,笑道,“老伍,這就是你的不是了,買東西問問來源,有什麼不對嗎?你家的東西不偷不搶,為什麼怕問?”

  不偷不搶?呵呵,盧燦怎麼看這件東西都是偷自于香山大普門禅祖傳的……”那位伍姓老者磕嗑煙袋鍋子,悶聲回複一句。

  來曆是問不出來了。

  這樁生意是謝三順的生意,盧燦坐在那裡無聊的看着付師傅與伍家父子讨價還價。價格不高,不過兩千五百外彙券和兩千之争而已。

  無聊,盧燦站起身來,問道,“謝哥,我倆去香山寺上柱香?”

  香江崇佛的人很多,别看謝三順以前打打殺殺,敬佛之心同樣很盛。他坐在這裡也很無聊,聽盧燦建議,連忙站起身來,“好啊!不知這禅寺供奉的是哪位大德?”

  “觀世音菩薩!”

  “那更要去!容我洗把臉。”謝三順起身四處找水。

  也對,香江講究禮佛之前沐浴更衣,這裡條件不足,洗把臉還是應該的。

  聽說客人要洗臉,伍家媳婦連忙從家中拿出燒水的大茶壺,黑黝黝的,很大,是那種坐爐壺——中原地帶冬天冷,會大量使用煤爐采暖,這種壺就是放在爐膛上燒水的。

  這時已經進入十一月,天氣已經很冷,他們家将暖爐點着了。大壺燒水,一家人都可以用得上熱水,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