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盧燦所了解的大華銀行經營狀況,今年隻能保持收支平衡,肯定是無法分紅的。
可郭勝利在去年競選董事會主席一職時,曾經當衆承諾過,他接手大華銀行之後,除非特定的全球性經濟危機,否則一定會給小股東分紅。
這也是他能逼得冼家放棄大華銀行的管理權利,并做出大幅撤資的根本原因。
可是,金券那東西,能碰嗎?
最早發行金券的是民國時期的宋子文,以及當時的央行總裁貝祖贻。
抗戰勝利時,國民政府的法币與美元的兌換比例,維持在二十比一,可因為通貨膨脹等因素,黑市上的彙率已經突破一千比一
四五年六月,宋子文出任行政院長,金融家出身的他,第一刀就砍向貨币政策。
他認為金融管制導緻法币彙率與市場脫節,使外貿停頓,不利于經濟發展,戰後經濟重建客觀上要求實行金融開放政策,以利經濟交流。
因此,宋子文提出了開放金融市場計劃——将法币彙率改為随市場供給自由浮動,并由中央銀行操控買賣市場。
宋子文之所以敢于開放彙率市場,完全仰仗于戰後國庫庫存黃金、美元和接收物資三大儲備。1945年底,中央銀行的黃金外彙儲備達到其曆來的最高峰,其中黃金為568萬盎司,而1946年僅滬上一地變賣的接收物資收入即達法币六千六百億元。
這樣大量的外彙與物資儲備,為宋子文的金融開放政策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因此他自信可以成功,并在實施初期确也收到了一定成效。
他的政策本無可厚非,但他小瞧了民衆及民有資本對時局動蕩的不信任感,以及國外熱錢投資的瘋狂炒作。
從1946年7月開始實施自由彙率後,法币的貶值如滔滔洪水,與美元的彙率,直接從上半年的二十四比一,一直洩到1947年的七千七百比一。
注意,這還是官方彙率,黑市彙率比這要瘋狂太多。
自由彙率所帶來的另一個惡果就是,幾大國有銀行存儲的黃金、美元,遭到瘋搶,投資黃金的收益,遠超過其他市場。
眼看着國庫的黃金日益變少,時任央行總裁的貝老,提出發行金券代替黃金。
無奈之下,民國政府發行金券,人們去銀行購買黃金,提取不到實物,隻有這一張金燦燦的紙券。
金券發行的惡果非常嚴重,它向所有的投資者表明,國家黃金實物儲備不足!
一時間,黃金價格飙升,這就是導緻民國政府經濟徹底奔潰的“四七年黃金風潮”。
這是中國第一次發行金券,那郭勝利想要投資的金券,又是怎麼回事?
這是一種商業金券,起源于謝利源金鋪。
謝利源金鋪創辦于清朝同治六年(1867年),謝瑜堂先生百多年前于奧門開設第一間謝利源,售賣自己打造的精巧首飾。
二十世紀初,兩名兒子先後加入工作,生意迅速發展,當時謝利源在香江澳地區,赫赫有名,以手工好、品質優馳名,吸引不少商賈及名人光顧。
到了五十年代,謝家第三代接手謝利源,開始分支——謝家第三代長子謝志超于香江創辦同名金鋪,正式分家!
也就是說引發“八三年香江金融動蕩”的香江謝利源與奧門謝利源,本質上沒有任何關系。
憑借謝家的實力以及謝利源金鋪的老字号招牌,謝志超的事業發展的很紅火。香江謝利源金鋪一時間超過了奧門祖業。
事業的發展,總需要有資金的支持,很快,謝志超的事業遇到瓶頸——資金不足。
他想到一個好辦法——“千足黃金積存計劃”:市民可在香江謝利源金鋪開設黃金賬戶,按當日金價買賣黃金。
換成通俗的說法就是,你可以購買我家的金券,我來給你做黃金投資,如果你不再投資,可以按照當天的金價領走黃金或者錢款。
這一舉措,讓香江謝利源金鋪一年之内吸納了超過千萬港元的民間資金,他的事業也得到了大幅擴張。謝志超生生将自己的首飾行業變成了金融行當。
為什麼他的計劃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