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第9頁)

  配色與構圖的不同,是藏區畫派各自特色的最佳體現。

  現在所能看到最早的藏區繪畫流派,是尼泊爾畫派的作品,當然不是唐卡,而是殘存于大倫寺的壁畫。

  尼泊爾畫派尊主佛輕旁物,畫面中央的主尊占有很突出的地位,以暖色調為主,護法諸尊安排在四周整齊的小方格内,很好辨認。

  如果說尼泊爾畫派是藏區畫派的開山祖的話,齊崗畫派則是開始變異的藏區自我畫派。

  齊崗畫派創始人是雅堆齊烏崗巴活佛,流行于十三世紀的衛藏地區,該畫派雖然大幅度繼承尼泊爾畫風的特點,但他們有了自己的變化——把忿怒神像畫得身體矮小,頭部碩大,腹部隆起,而人物描繪則趨于自然流暢,裝飾圖案缜密,筆觸細膩,服飾富于變化。

  欽則畫派則是初步融合漢家文化的畫派。

  他們依舊繼承了尼泊爾畫派的主尊附從結構,風景表現上開始吸收漢地的繪畫風格,譬如蓮台、牡丹等飾物的畫法,非常接近漢家畫派的表現風格。

  漢化更進一步的是噶瑪噶赤畫派。

  他們的繪畫特點是人物造型強調表現個性,線條剛勁流暢,設色偏重青綠,雅逸清麗;畫面風景吸取明代重彩工筆畫山石瀑布、花鳥樹木的表現方法,營造出美妙神奇的藝術境界。

  藏區畫派中,最最需要提及的則是勉唐畫派,也有人稱之為門赤畫派,堪稱藏區近代影響最大的繪畫流派。

  因該畫派的創始人勉拉頓珠嘉措,出生于洛紮勉唐今山南地區而得名。

  盧燦面前的這幅黑金唐卡,就是勉唐畫派中的大師級畫師洛劄丹增諾布的作品。這人在中原沒什麼名氣,但藏區的紮什倫布寺和布達拉宮中,都存有他的壁畫和唐卡,其作品的宏大與瑰麗,讓人歎為觀止。

  一位平民,讓前後藏的兩位最尊崇喇嘛,都聘請他做畫師,僅此一位!

  這是一幅筆繪黑金唐卡《六道輪回圖》。

  唐卡依其所使用的材質來區分,大緻可以分為筆繪唐卡、刺繡唐卡、貼花唐卡、缂絲唐卡、織錦唐卡、版印唐卡等。

  筆繪唐卡多數繪在畫布上,也有部分筆繪唐卡繪制在紙面上。這種唐卡,是先将白布繃在木框上,塗上一層膠質層,再用滑石磨平,作畫時用碳筆打稿,再平塗、渲染上色。

  這幅唐卡的布料不算名貴,亞麻布,可是色料就非常名貴了,黑色是使用墨石加鹿角灰調制,金色則是将純金沙磨成金粉後使用。

  這種以黑色和金色為主要色料的唐卡,叫做黑金唐卡。黑色莊重、嚴肅,金色張勢、輝煌蓬勃,因此,黑金唐卡自然而然就給人一種莊嚴、宏大的氣象,非常受信徒的尊崇。

  這就是黑金唐卡為什麼稱之為唐卡中的王冠明珠的原因。

  與印度一尼泊爾風格較濃郁的欽則畫派,以及受漢地藝術影響明顯的噶赤畫派相比較,勉唐畫派繪畫呈現出更為純粹的本土畫風,和更明顯的變通意識,藏民族特色亦更為強烈。他們的作品已經不僅僅着力于佛陀、尊者、金剛之類的佛像畫,開始關注到民生、自然風光、動植物等主題。

  因此,這一畫派,在民間影響極其廣泛,人才輩出,大師不窮。

  “盧少,這六道輪回,各自代表什麼意思?”

  盧燦正悠然自得的看着這幅作品,旁邊的趙太來“湊趣”的問道。可惜,他的湊趣,很不湊趣,盧燦認識古格銀眼,認識黑金唐卡,不代表他非常熟悉藏傳佛教啊。

  撓撓頭,盧燦開始組織腦海中有關佛教“六道輪回”的詞彙,準備把這小尴尬掩飾過去。旁邊的李林燦老爺子,從來不會放過一個能打擊盧燦的機會。

  他哈哈笑道,手指點點盧燦,“一看那撓頭模樣,就知道他不清楚。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别想着胡說八道!”

  一語出,旁觀的張老爺子、福伯,盡皆撚須微笑,等着盧燦怎麼“胡說八道”。

  這老家夥,早年在巴中一帶考古,對藏傳佛教的研究很深,他肯定知道。

  盧燦索性不去想了,他眼珠子轉了轉,笑嘻嘻問道,“老爺子您真知道?那您說說,這手持輪回之輪的是那一尊大神?”

  圍着鑒賞這幅黑金唐卡的,除了幾位老先生外,還有不少院内的鑒定師,他們聽到盧燦的問話,不少人沉思起來。

  所有的六道輪回圖,無一例外都被一位惡鬼模樣的神佛咬在嘴中,雙手環抱。大家往往都将注意力放在輪回圖上,誰會注意這位神佛的出身?

  李林燦沒料到盧燦竟然問出這麼刁鑽的問題,愣了愣,見這家夥笑得很得意,将手中鑒定常用的塑料直尺,“啪”一聲,敲在他的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