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第1頁)

  磚瓦硯中,最出名的就是秦磚漢瓦。

  華克倖屁颠屁颠的拿出一箱子物品,全是夔龍紋秦磚硯台,一共有二十一塊,有些保存的很不錯,聽他和窦存世說,這些,是收自公社的廢品站……

  “怎麼有這麼多?是出自一家作坊?”

  盧燦拿起一塊,摸摸墨巢,很潤,夔龍紋的刻制也有些味道,不像民間手藝人制作,隻是……沒有落款和題記,盧燦也不好判斷是出自哪裡。

  不過,從其包漿來看,應該是清代中期。

  秦磚硯台的市場價值并不是很高,但是這玩意從不落時,許多讀書人都尋摸着在自己的書案上擺上一塊秦磚漢瓦——多有逼格啊。

  因此,這種磚硯的市場,一直穩中有升。

  東西算不上精品,盧燦驚訝的是數量,還有這些秦磚硯台的格式——它們明顯是一批貨品。如果自己沒猜錯,它們出自同一家磚硯台廠的倉庫。

  專門制作秦磚漢瓦硯台的作坊,早在唐代就有了。

  盛唐時期最為盛行的箕形硯,就是典型的秦磚硯台,從後世發掘出來的大量箕形硯中能發現,它們的格式很統一,應該是出自某一官辦作坊。

  “盧少真是英明。”華克倖的馬屁,讓盧燦直翻白眼,這點東西,隻要有些鑒定常識的,都能推斷出來。

  他連忙又說道,“我們薊縣從古至今,可是文風聖地。窦兄的祖上,窦家五虎自然不用說了,漢末儒家宗師盧植,鄭玄,可都在薊縣落腳講經呢……”

  華克倖的生活改善之後,又恢複了“衛嘴子”的風貌,一張嘴廢話連篇,還喜歡吹噓。盧燦暗自好笑,說這些……與秦磚漢瓦硯台作坊有個屁關系?

  他哔哔半天,盧燦終于明白過來,這家硯台作坊背景不簡單啊。

  薊縣文風确實很盛,從五代時期開始,這裡便有許多刻印社,譬如窦家,也因此帶動了北方的印刷配套事業,像油墨、紙張等,當然也包含硯台。

  這批硯台出自薊縣硯台廠,這家廠曆史悠久,可追溯到明代永樂年間,當時的手工作坊叫磨石記。永樂大帝移都北平,重建文廣中心,磨石記被朝廷收編為官刻硯台坊。

  清取代明朝之後,磨石記成為康熙八子愛新覺羅胤禩的私有财産。十龍奪嫡八爺慘敗,可這并不能诋毀“八賢王”的賢能——曆史上這人還是頗有才幹的。

  八賢王,好秦磚硯台,也喜歡用這種硯台賞賜給擁趸,以示自己不奢靡,因此,磨石記的掌櫃,想方設法囤積了大量秦磚于薊縣,合計七千方。

  可惜,八賢王鬥不過陰沉似海的雍正,最終,這批秦磚明珠蒙塵,磨石記被解散。

  解放後,薊縣政府找到磨石記的舊址,挖掘出不少老磚,以及許多已經制作好的秦磚硯台,便在此基礎上,開辦了薊縣硯台廠。

  可惜好景不長,十多年後,國内歪風陣陣,臭老九可不是什麼好評語,這座硯台廠自然開不下去。

  這批秦磚硯台,正是當年的一位硯台廠工人私藏的。

  盧燦敏銳的抓住華克倖故事中的一個數量詞——七千方!

  “大舅,這是真事?這又這麼多的秦磚?”盧燦扭頭問窦存世。

  “是有這麼個事。”窦存世點頭确認,“薊縣硯台廠離這裡不遠,我年輕時還曾經在那掙過工分呢。那大院子裡的地面,聽說都是秦磚鋪成的。”

  盧燦有些暈,七千方秦磚,這該是多大的數量!

  “那大院中的秦磚,還在嗎?”他急切的站起身,準備去看看。

  “在呢!”華克倖要比窦存世機靈太多,見盧燦感興趣,他刺溜站起身來。

  “據說當年磨石記的秦磚,都是來自固陽的秦長城,實打實的秦磚。現在那大院子鋪地的,都是這些長城磚,還有好些被人撬起來,做房屋地基或者台階呢。”

  内蒙固陽秦長城!那可是孟姜女哭長城的地方啊。

  這批東西,一定要弄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