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第8頁)

  去年中秋,虎園與台北故宮聯合舉辦“高古畫展”,一共展出四百多幅畫作,虎博提供的高古畫(宋及宋代之前)足有兩百多幅,占據一半還多,震驚華人文化圈。當時蔣老爺子接受台島《中央日報》的采訪時,盛贊虎博老闆盧燦為“香江文博第一人”“華人新一代收藏領軍人物,其鑒定目光無二,收藏之志無二”。

  老爺子這麼說,其實更多的是希望拉近台北故宮與虎博之間的關系,不過,他的話很快被喜歡熱鬧的香江媒體轉載,随即傳播開來,于是便有了這一讓盧燦汗顔的稱号。

  “慚愧慚愧!萬不可當真!”

  盧燦連連搖頭,伸手虛扶羅桂祥手肘一把,又讓讓賈東文,請兩位老先生先行。

  賈東文瞥了眼東主,卻見羅桂祥嘴角帶點苦笑,率先走進茶博大門。

  鐵觀音屬于青茶系,青茶系(烏龍茶)和普洱的黑茶系,在沖泡過程中,都講究對水溫的掌控。

  一杯四十度左右的茶湯,在飲用時,與三十五度的茶湯,給人的口感完全不一樣,這也是為什麼同樣流程沖泡出來的鐵觀音,有人泡出來就是蘭香撲鼻,入口清雅,而有的人泡出來則是回甘苦澀。

  羅桂祥拿出招待盧燦一行的茶葉自然是好茶,泡制後的茶葉青心紅邊,這是典型的古法焙制的青心鐵觀音。

  茶是好茶,沖茶之人也是高手,茶湯自然滋味純濃,香氣馥郁持久,盧燦贊不絕口!

  兩杯香茶後,忽然感覺有些不對。

  上次茶博開業,自己在環遊世界,是田姨替盧家送得賀禮,這次……還是自己第一次來茶博,羅桂祥老爺子,怎麼也不會疏忽安排人帶自己參觀吧?

  上心之後,盧燦很快發現一絲端倪,羅桂祥和賈東文兩人,似乎都有些發愁!

  這是為嘛?想不明白!

  “羅老,我四處轉轉?您和賈老多費心,給潤馨瓷器帶來的幾件樣品提點建議?”

  盧燦站起身,朝溫季宸以及營銷總監馮國輝示意。兩人在旁邊的小桌上,打開皮箱,給兩位老先生展示潤馨瓷器最新的瓷質茶具。

  這次帶來的是潤馨瓷器長的仿汝窯茶盞、茶托,以及一套青瓷茶碗。

  “欸好!查理,你帶阿燦看看,他是行家裡手,讓他多提點建議。”羅桂祥回過神來,連忙示意坐在另一側的羅查理。

  賈東文則拿起一件潤馨瓷器廠的茶碗,托在手中,仔細掂量。

  羅查理陪着盧燦,在一位工作人員帶領下,從一樓開始賞析。

  茶博物館的展區面積,自然無法和虎博相提并論,上下兩層樓加在一起的面積,也不超過一千五百平,不過,小館也有小館的特色。

  茶博的一樓,以中國茶文化為主題,别具一格的展示了許多有趣的煮茶方法,以及茶文化的發展,除了一定數量的茶具展品外,還擺放不少來自内陸的各色茶葉、茶磚,用這種方法彌補專業類展館展品不足的缺陷。

  上玄關,便是茶博的主展區,這裡倒是有幾件很上眼的東西,大多都是羅桂祥的藏品。

  年代最早的是盧燦面前的唐代青瓷茶注子,所謂茶注子,又叫偏提,其實就是茶壺。

  唐李匡乂在《資暇集注子偏提》:“元和初,酌酒猶用樽杓……居無何,稍用注子,其形若罃,而蓋、觜、柄皆具。大和九年後中貴人惡其名同鄭注,乃去柄安系,若茗瓶而小異,目之曰偏提。”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這茶注子因為皇帝不喜歡這個名字而改為偏提。為什麼呢?因為茶注子名稱與當時的大奸臣鄭注同名。

  這件青瓷茶注子做工上乘,具備中晚唐瓷器的典型特征:清雅而不浮誇,大氣圓和。從某中意義上說,也能反映出當時儒道中清談無為,不與世争,戒驕戒躁的人文精神本質。

  這應該算是茶博的鎮館之寶了。

  盧燦能入眼的第二件則是宋代的建窯的毫斑茶盞。

  建窯窯址位于閩省建陽縣水吉鎮,很多文博資料上說它有三百年存在史,其實真正的建窯不過傳承五代,不到八十年。

  為什麼這麼說?在後世研究,建窯最大窯口是蘆花坪窯口,這裡出産的黑釉、油滴、鹧鸪斑、曜變等釉才是宋代黑釉瓷器的代表作,其他附屬窯口出品的瓷器品質要差很多,不能代表建窯。而蘆花坪窯口遺址挖掘顯示,它的存在時期,隻有八十年。

  所以,很多文博界的大師都認為,建窯真正曆史隻有八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