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馨窯口,雖然發展的不錯,可問題還是很多,其中最大的問題,在于“瓷器開片”。
開片是瓷器釉面的一種自然開裂現象,其形成原因有兩種:一是成型時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影響了分子排列;二是坯、釉膨脹系數不同,焙燒後冷卻時釉層收縮率大。
從技術層面來說,開片是一種缺失,是窯口火候掌控不足的具體表現,也就是說,它本來是缺點。但是,從晚唐、五代,再到宋朝,匠人們逐漸掌握了開裂的規律而制出的開片釉(即裂紋釉),反而變成為瓷器的一種特殊裝飾。
這就是勞動人民的智慧,典型的化腐朽為神奇。
可惜,這一技術,他上輩子就沒研究透。
盧燦自己也不得不承認,在仿宋窯器時,開片并沒有達到滿意效果,而開片這一技術,又是宋代瓷器非常普遍的一大特色,五大官窯的瓷器品類中,基本都有開片特質。
上次還特意請張老前去坐鎮一個多月,老先生提議在釉料中添加一定的明礬粉末,來增加開片的自然性,有效果,可想要達到最佳效果的具體添加量,還需要一次次試驗。
不知道能不能趕上這次投标?
如果能解決這一難題,盧燦也不願意用灰色手段赢取這次投标。當然,他也不是迂腐之人,為了充分利用這次機會,在香江本土“碾壓”老方窯,他毫不介意用點人脈關系。
專家評審團嘛,肯定都是香江文博界的人物,都是虎園的老主顧,這點面子肯定會給的。更何況,盧燦還有“大殺器”沒用,那就是向評審團成員私下展示老方窯實乃炻器,而非瓷器的真正面目。
那些香江老瓷器精們,隻要看看老方窯器物碎片,就能判定。
至于說得罪蔡老方,現在的自己,需要在乎他的想法嗎?
尊重是一回事,商場搏殺又是一回事。大不了将他擠兌垮後,再收購呗,蔡老方畢竟是個天才級制瓷大師。
其實老方窯為什麼會燒制炻器?
張老帶着潤馨的桂生師傅,已經通過試驗并推斷出,對方之所以用低溫燒制,就是為了保證色釉的潤澤,開片的可控,從而保證器物外表面的“高大上”。
這是東瀛燒制開片瓷的一貫做法,而老方窯的制瓷技術,繼承的就是東瀛燒瓷之法。
這裡要說明一句,東瀛的高溫瓷燒制技術,很牛氣的,要比現在的内陸強不少,但不包括高溫開片。在燒制開片釉色時,還是采用低溫方式,這是二十年後人所共知的事情。
低溫開片和高溫開片,技術難度是迥然不同的,低溫開片的後果就是瓷坯玉化程度不足,容易成炻器;潤馨瓷廠用的是高溫開片,瓷坯品質明顯要優良很多,可開片的自然度,還是有缺陷,譬如,網形紋過于規整、梅花紋走形、細碎紋分部不均勻等。
抵達漁灣窯場後,盧燦趕走溫季宸,在桂生和陳禮兩位大師傅的陪同下,檢查最新的試驗成果。
漁灣窯場靠近最内側,建設了一棟小樓,那就是應桂生師傅建議建設的核心區——調配間。所有的色料調配、瓷土調配、輔料和配料的調配,都是從這裡運出去的,可謂潤馨瓷器的“核心機密”。
這棟小樓,随時都有不少于四名全副武裝的安保在守衛。
小樓一樓最右側,則是“實驗調配間”,盧燦三人走進去時,蔣師傅正在“漿胎”。
所謂“漿胎”,是在制胚時,撷取浸泡過的精細瓷粉,澄清後融成泥漿,制成胚胎。人為的開片,在這些漿胎制作過程中,就配好了藥料,入窯燒制後,就會形成冰裂紋。
見三人進來,蔣師傅想要起身,盧燦擺擺手,示意他繼續。他手中的漿胎是一件筆洗,正在用藥料塗抹瓷坯外層。
盧燦用毛筆蘸蘸配料,在食指尖塗了塗,然後用大拇指撚撚,有淡淡的沙粒感,但很柔和。這是桂生和陳禮師傅所想到的最新辦法,那就是在瓷坯和色釉之間,再加一層配料。
這種做法,以前還真沒試驗過,也沒見制瓷的傳承資料上有記載,屬于絕對的創新做法。如果能成功,這絕對屬于潤馨窯口的“機密中的機密”,所以,從一開始,這邊所有的工作,都是蔣師傅一手操作,陳禮和桂生大師傅指導,再也沒有其他工匠參與。
對這種創新性試驗,盧燦是鼓勵的,可這麼機密,有必要嗎?不過,桂生和陳禮兩位大師傅,都堅持這麼做,盧燦也就随他們。
“這次配料中加了多少明礬粉?”盧燦舌尖舔舔食指,淡淡的苦味,這是硫化銅粉末和明礬粉末的味道。
“一斤配料加三錢,不過,我們有添加了點新玩意,盧少能猜到是什麼嗎?”桂生師傅老派,他口中的計量單位還是老稱呼,他笑眯眯的說道。
對盧燦,他一直非常好奇——對方的制瓷手法跟誰學的?香江可沒聽說過有制瓷大師呢?而且,也沒聽說過他學過制瓷,怎麼水平這麼牛?竟然還真的讓他将潤馨瓷廠辦起來,生意還很紅火!為這事,他和陳禮兩人,嘀咕好長時間也沒結論。
盧燦笑着看看兩位大師傅,考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