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第4頁)

  ……

  送走謝家潤三人後,盧燦沒再去會場,找吉瑞要了輛車子,與田樂群兩人開始閑逛清邁的禅林寺院。

  佛教建築文化的根基是“墳文化”,墳文化的核心是喪葬及懷念。無論是高達宏偉,還是精巧雅緻,都是為了供奉心中的那抹尊崇。

  盡管知道盧燦說得可能是正确的,可是田樂群還是翻翻白眼,狠狠的給盧燦兩拳——誰被告知自己興高采烈參觀的建築,原來是另類的“墳”建築,都不會高興的。

  盧燦聳聳肩,這就是學問,學問探究到根深時,總是殘酷而蒼白的。

  “瞧你還得意的?”

  這次來清邁,他感覺自己的收獲更大,對南洋佛教的某些建築特征,把握得更到位。

  不要以為所看的隻是建築,它們也會反映到同期的“古董文物”中。

  建築,隻是古董文物特性的“最宏大表現”,仔細揣摩建築特征,有利于古董鑒别能力的快速提高。

  舉個簡單例子,佛教建築風格、壁畫、色彩,都會在同期的佛像、佛具的裝飾上有最明顯的體現,而這些又是鑒别古董最有力的證據。

  在清邁古城諸多佛寺,有許多結構,與中國傳統建築中的木架結構相似——屋頂多為懸山式樣;屋面蓋的琉璃瓦;屋脊正面兩端露出翹角。

  指着面前的清邁古道寺,盧燦力圖在田姨面前證明自己的學問,“這棟建築的風格,你不覺得似曾相識嗎?”

  “哪兒?”

  “故宮啊!”

  “哦喝!你說……故宮也是墳文化建築?若是古代,怕是要砍頭的吧!”

  “那不過是将對聖者的崇拜,移植到帝王崇拜,所以啊,建築風格是能相互兼容和影響的。”

  其實,眼前的建築,與中國傣族地區的佛殿建築結構相似度更高,不過盧燦考慮田姨沒見過西雙版納的勐泐大佛寺,隻能瞎扯故宮。

  與勐泐大佛寺相比,清邁古道寺的屋面橫向和縱向跌落,為二、三段和五、七段,兩者完全相同,但歇山式的屋面結構要比勐泐大佛寺更為繁複——這體現了泰國信徒對宗教信仰更虔誠。

  走進古道寺,擡梁穿鬥式的梁架結構,就更能看出有中國傳統建築木架結構範式。山面之下作為正門入口處,裡面布局為縱向展開,典型的南傳上座部形制空間組合中,隻設有釋迦摩尼佛像。殿内四周牆上繪佛本生和世俗壁畫,華麗複雜的内部天花闆裝飾着傳統的金箔圖案畫。

  “阿燦,你為什麼總要把别國建築風格,納入中國建築風格影響之中呢?你這是……典型的大中華文化思想作祟,這不對!”脫鞋進入寺廟之後,兩人說話說話聲音很輕,田樂群聽着他的介紹,忍不住出言駁斥一句。

  盧燦一怔,想想,貌似還真是這樣。

  想要叫屈,這不是自己故意的,而是整個世界文明隻有四種:中華文化體系、印度文化體系、阿拉伯伊斯蘭文化體系,還有希臘羅馬為代表的歐美文化體系。

  南洋諸國,其文明形态,無不在東方三大文化體系中求生存,自己很自然的就想要在其中尋找中華文化的落腳點和表現點。

  自己不知不覺中,得了“文博症”——一種總是以考古的心态去看待實物的心理病症。

  他搓搓手,有些茫然,這不是自己想要的……

  跟着田樂群的腳步,亦步亦趨。

  見盧燦忽然沉默下來,田樂群還以為自己剛才那話,傷到他了,便笑着主動指指頗有特色的窗棂問道,“阿燦,你給我說說這窗子的文化呗。”

  盧燦瞥了一眼,脫口而出,“這是吸收西歐教堂龛窗文化後的産物,算是近代南洋文化的産物之一。”

  泰國寺廟建築中,佛殿的外牆多以龛窗加以裝飾,就是受西歐教堂龛窗文化影響,不過,工匠們在其基礎上做出改變,融合東方文化元素,譬如半圓形的窗楣、橫擔上塑假券,外表塑以龍風花卉圖案,再在打紅底凸起部分上貼金箔。這樣就形成泰國寺院中一道獨特的建築風景——繁複的龛窗建築特色。

  哎呀,怎麼又來了?自己這文博症,不輕啊!

  出寺院門,田樂群看看殿階兩側置人面螭虎,又問,“阿燦,這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