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眼前的這幅海犀牛,這種傳說中的外國生物,他們就更沒創作依據。于是,便在紅色錦鯉的身子上,加上一對牛角,一雙眼睛圓溜溜點有黑色瞳孔,兩側和背部加魚鳍,就構成萌死人的“海犀牛”!
盧燦上手端端,壓手,是銅胎剔紅,髹漆紅中泛紫,漆層較厚。盒蓋四角有淺弧,四周有梯線,淺壁,平底,上下為子母口扣合。
剔紅盒四周,刀刻的龍紋,其特征應該是乾隆年間的剔紅盒。
清代漆器上的龍紋在各時期的表現風格各異。清代早期的龍紋,額部較寬,臉部顯得較長,其上颚較短,下颚較長前伸,利齒外露,明顯“地包天”。其發或呈一大束,或呈幾束較為集中的飄飛狀,龍須細長。
乾隆時期,龍的包頭較大,額部凸起,其發細長,龍角明顯向後側張開。
清代中後期,龍頭顯得扁而短,龍發增多,兩邊平分向後飄飛。
不出意外,這方剔紅盒,應該是清代宮廷造辦處“油漆作”的真品,價值不菲。盧燦很像看看底款——造辦處出品的剔紅,一般都會留有底款。可惜,盒内還盛有物品,隻能先将東西取出再說。
雙手将盒子打開,盧燦一愣,繼而對趙太來搖搖頭,“趙哥,這禮物……太貴重!”
趙太來笑容有些得意,示意盧燦别說了。
阿欣探頭看看,是大戒指,不對,是玉扳指!一套七隻,躺在黃色綢布上,兩件白玉扳指、兩件碧玉扳指、一件漢玉扳指、一件青玉扳指、一件赤皮青玉扳指。
盧燦逐一拿起來,迎着日光觀看。
這是乾隆扳指,其内側都有題款,分别是“謬琳”、“精謬”、“瓊據”、“殊珍”恰似瓊據”、“德美信堪師”、“沐古”。其中四件扳指上,還刻有乾隆的禦制詩兩句雙行:“環中内外光明瑩,一氣渾融萬裡涵”。
玉扳指又叫玉韘(音同射,本意是拉弓射箭時扣弦用的一種工具,套在射手右手拇指上,以保護射手右拇指不被弓弦勒傷的專用器物。
後來引申為能夠決斷事務,具有身份和能力的象征。
清代玉扳指,型制基本統一,呈圓筒狀,一端邊緣往裡凹,一端邊沿向前凸,因為其材質多為玉質(也有木質、銅制、金器等),更加圓潤、光滑,所以更加難以用來射箭。
因此,清代中後期,玉扳指唯一的作用就是身份的象征。
這東西,存世量大,京師故宮中有好幾百枚,可是,一整套的乾隆玉扳指,那就非常珍貴!
看完玉扳指,盧燦再度将目光回轉到剔紅盒蓋。
器内髹黑色光漆,蓋内中心刀刻填金“海獸犀牛雲龍寶盒”雙行器名。
小心的用綢布,将七枚玉扳指捧出,放在茶幾上,再将盒底翻出。果然,同樣髹黑色光漆,内底中心刀刻填金楷書“大清乾隆年制”三行直款。
這套東西,又是鎮館級别文物。
估計也是從圓明園或者八國聯軍攻破京師時,流出京城的!
清代宮廷,究竟藏有多少寶物?估計很少有人清楚!
盧燦通過李老爺子得知一點内情。台北故宮帶走的諸多清廷資料中,有一份嘉慶十五年的《起居注》,曾經記錄過,當時嘉慶帝組織内務府,清查宮内、外廷、沈城故宮、承德山莊、圓明園等十九處清代帝王宮苑内的物件。
曆時兩年多的清點,這項工作都沒能完成,最後内務府給出的數字是一百五十三萬件!
一定要清楚,這個數字是内務府“看上眼的”“有價值的”物件,它不包括數量龐大到無以複加的生活日用件,更不包括嘉慶十五年之後,清廷又收到的新物件!
而後兩者,又被今天的我們看成“古董文物”!
根據李林燦的估計,1890年時的清皇宮及宮苑,文物數量應該是最高峰,在四百萬到五百萬之間。此後,清政府便開始從宮中抽調許多文物,變賣籌錢,用于皇室開支。
四百萬到五百萬件,如此龐大的數字,刨除兩岸故宮中存儲的一百五十萬件,剩下的都去哪兒了?
沒人知道具體情況,但大體不外乎兩種,其一流落國外;其二是流落民間。
流落國外畢竟不是很方便,所以說,民間藏寶,還是巨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