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第1頁)

  又中槍?盧燦翻翻白眼,看在饒老的份上,不和小丫頭計較。

  唐末,也就是公元八世紀,黑衣大食(750年-1258年阿拉伯人建立的阿拔斯王朝)國力強盛,海上貿易非常繁盛,其武裝商船能抵達今天的馬六甲及印尼的爪哇、蘇門答臘等地區。貿易交流的過程中,很自然帶來中東的伊斯蘭教義。

  這是目前有史可查的、最早的,東南亞伊斯蘭來源。

  在此之前,東南亞土地原住民,主要是信仰泛靈教,印度教或者佛教,從8世紀一直到13世紀晚期,伊斯蘭教在印尼馬來亞的傳播非常有限,主要的原因是當時印尼馬來西亞的佛教國家勢力強盛。

  很多穆斯林商人僅僅隻被允許做生意,連清真寺都不允許修建,穆斯林難以在此落腳,這極大限制了伊斯蘭教在印尼、馬來亞的傳播。沿海地帶絲絲縷縷的伊斯蘭教義,根本就無法形成規模,更無法影響統治階層。

  事情的變化,出現在元末明初,中原。

  元朝攻略歐亞大陸,促進了穆斯林在中國的瘋狂發展,《明史西域傳》記錄:“元時,回回遍天下”,可見當時穆斯林在中國之盛。

  明成祖期間,有一位三寶太監鄭和,他出身回族。他本人信仰佛教,但他同時還是伊斯蘭教記錄在案的“護教阿葡”,因此,他身邊有一幫伊斯蘭教徒随着他七下西洋。

  憑借強大的軍事實力和蓬勃發展的海上貿易,從中國而來的伊斯蘭教義,在東南亞強勢登陸。

  鄭和在海外的伊斯蘭教活動主要在舊港、瓜哇、滿剌加等地。

  第一次航行中,鄭和就在舊港鏟除了當地作惡多端的海盜陳祖義,提拔施進卿為舊港的宣慰使,同時以招撫的手段,在舊港建立了與中國有密切聯系的華人穆斯林社區。

  在瓜哇,鄭和鼓勵當地華人穆斯林“瓜哇化”,提倡采用瓜娃人的名字、與當地人通婚等,為伊斯蘭教進一步傳播打下了基礎。

  在滿剌加,即現在的馬六甲,該國的伊斯蘭化與他們的第一位君主拜裡米蘇拉改宗緊密相連。《明史》記載,滿剌加建國後受到暹羅(今泰國)欺壓,有求明皇帝給予幫助。

  1409年鄭和第三次下西洋時來到暹羅并對其提出警告,還正式為拜裡迷蘇剌舉行命名封王儀式,此後“暹羅莫敢侵擾”。

  1411年,拜裡米蘇拉拜訪中國,受到明成祖的熱情款待,此行之後,他就改信伊斯蘭教,也使得他的國家成為東南亞第一個伊斯蘭教大國。

  因此,到十五世紀前期,伊斯蘭教因獲得明朝政府的支持,已經在東南亞占據相當的勢力地盤,與印度教、佛教、泛靈教四足鼎立。

  原本是和平共處的局面,卻因為一個國家的肆意擴張遭到改變,那就是印尼的滿者伯夷國。

  滿者伯夷在今泗水西南,從1293年至1500年,滿者伯夷王國曾統治馬來半島南部、婆羅洲、蘇門答臘和巴厘島。

  滿者伯夷王朝的統治時期可以說是印尼史上的文治武功的極盛的黃金時代。《元史》稱之為麻喏巴歇,《明史》稱之為滿者伯夷。

  滿者伯夷的興起,與元軍入侵爪哇有着密切的關系。

  1292年,即元朝至元二十九年,元世祖忽必烈命史弼、亦黑迷失、高興率領一千艘戰艦組成的海軍,攜帶一年軍糧從福建泉州渡海,登陸爪哇,和克塔拉亞薩聯合攻打賈亞卡特望,滅信诃沙裡國(印尼蘇南的國家)。

  拉登甲亮随後反戈,打退元軍,統一爪哇,建立了滿者伯夷。

  到十四世紀末期,十五世紀初,滿者伯夷王朝發展到最高峰。

  以爪哇島的政治、經濟為中心的統一政權的封建國家已形成,并為以後的印尼奠定了基礎,成為印尼曆史上最強大的王國和當時東南亞的海上大帝國。

  滿者伯夷信奉印度教和佛教,他的強大,引發周邊各國的心驚膽顫,其中與明朝關系密切的滿剌加。

  時任馬六甲國王的拜裡米蘇拉,借助伊斯蘭教徒的幫助——源源不斷的穆斯林聖戰者(來自印度、中國、波斯阿富汗乃至阿拉伯),在與暹羅和滿者伯夷的戰争中,逐漸占了上風,并最終将滿者伯夷國,拖至衰落。

  随後,印尼馬來亞的小國,就一個個變成伊斯蘭教蘇丹國,包括萬丹蘇丹國、井裡汶蘇丹國、日惹蘇丹國、馬塔蘭蘇丹國等等。

  之所以這麼選擇,是有理由的——改宗伊斯蘭教明顯的好處就是不用再受暹羅和滿者伯夷的欺壓掠奪。

  最終,1527年,佛教印度教國家滿者伯夷,最終被一系列伊斯蘭蘇丹國聯合消滅,印尼、馬來亞最終完成了伊斯蘭化。

  滿者伯夷的覆滅,意味着東南亞佛教、印度教災難的開始!

  極具排他性的伊斯蘭教義,在爪哇、蘇門答臘等地開始統治,他們禁毀佛教印度教卷宗,勒令僧侶改宗、驅散信徒集會、搗毀寺廟禅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