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盧少東家可是稀客啊!”
盧燦拱拱手,“王社長,還真有事請您幫忙!”
“哦?快進房間說!”
王框可沒敢直接打包票,而是引着盧燦進了自己辦公室,又吩咐秘書去泡茶,坐定後,他才問道,“盧先生有什麼事,我能幫上忙的?”
邀請武術代表團訪港表演?是記憶中少林小子的訪港表演嗎?
盧燦坐在王框對面,收回目光,就在剛才,他的眼睛瞄到那份邀請文件。進門前他還在琢磨該如何讓對方為自己賣力,現在有辦法了!
盧燦眯着眼睛,略略沉思了片刻才開口說道,“王社長,虎博有計劃在今年中秋,組織一場香江虎博、台北故宮、京城故宮,三館精品巡遊聯展。故此,我過來問問您,這計劃有沒有可能成行?”
“如果有可能的話,我這就安排人去做計劃,準備去台島故宮商談合作事宜。”
是的,盧燦這是在公私兼顧。
誠然,盧家在對方眼中很值得結交,也值得幫忙,但肯定不是最迫切的那種,對于官員而言,最迫切的還是政績。
新華香江分社的政績是什麼?
自然不是新聞報道,而是港台的統一戰線工作是否有實質性突破!
盧燦抛出的計劃,似乎隻是一場很尋常的“三館聯展”,去年虎博就弄過,可是,王框很清晰的聽到其中非常關鍵的一個詞彙“巡遊聯展”!
巡遊聯展意味着什麼?意味着京城故宮的展品,會在建國後首次登錄台島!同樣也意味着,京城故宮的工作人員,在建國後,将第一次以官方身份登錄台島!
這還不是突破?這還不算政績?
王框立即身子前探,目光迥然,盯着盧燦,“盧先生說的是……巡遊聯展?”
“是啊!”盧燦搓搓手掌,笑着點點頭。
“去年虎博和台北故宮,舉辦了中秋高古畫作聯展,又與京城故宮合作聯展,反響不錯,不過……台島文博界人士一直都很遺憾,台北民衆沒機會欣賞京城故宮的藏品……”
這話并非借口。
去年八月中秋,虎博與台北故宮舉行的高古畫作聯展,在台北反響不錯,按照約定,所有藏品随後又在虎園博物館進行展覽。在香江的展覽中,虎博又從京城故宮借來十六幅元代之前的高古畫作,其中就包括唐朝韓滉創作的黃麻紙本設色畫《五牛圖》。
香江虎園博物館,算是完成建國後第一次真正的三地聯展,許多台島收藏家,慕名來香江,欣賞内陸的十六幅高古畫,其中,《五牛圖》更是讓台北故宮揪心不已。
這其中,還有一段小故事。
韓滉《五牛圖》,根據畫卷上的詩文題跋等可知曾流入南宋内府,元代時經趙伯昂、趙孟頫、元太子等人之手,明代項元汴天籁閣收藏過,入清,曾藏于江浙桐鄉汪氏家族的求是齋,金農曾兩度觀賞《五牛圖》,最後一次是在乾隆十一年(1746年)十二月,此後《五牛圖》流入清宮。
1900年,八國聯軍洗劫紫禁城,《五牛圖》被劫出國外,幾經輾轉,被香江企業家吳蘅孫買下,五十年代初,吳氏企業(吳家布料)瀕臨破産,吳薪孫忍痛決定出售《五牛圖》。
海峽兩岸,基本同時得到這則消息。
周總理當即就給新華社香江分社發出緊急電報。香江分社秘書黃作财收到這封電報,馬上向他的哥哥,時任新華社駐香江分社社長黃作梅彙報。當時,拿在黃作财手上的這封電報,隻有八個字:不惜代價,搶救國寶。
與此同時,蔣鐘正也想得到這幅畫,還成立了搶救小組,甚至連把國寶運回去的輪船都準備好了,并安排KMT特務緊盯黃作梅的行蹤,意圖搶先一步。
誰知,黃作梅兄弟玩了一手“瞞天過海”:由弟弟黃作才出面,與拍賣公司接洽,一本正經的與拍賣公司商談購買《五牛圖》事宜,吸引KMT特務目光,而哥哥黃作梅隐形匿迹,突然“失蹤”。
失蹤的黃作梅去幹嘛了?他通過工委同志,找到吳蘅孫的下落,直接與對方洽談購買《五牛圖》一事。
最終在黃作梅兄弟的機智配合下,拿到這幅傳奇名畫,讓台島空歡喜一場。
有關這幅畫的雙方鬥智鬥勇故事,在香江台文博界老一輩人士中,流傳甚廣,所以,當《五牛圖》重臨香江,引來巨大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