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利摩日的‘聚瓷市場’,最初是舊貨市場,形成于一戰後。當時的法國剛剛結束戰亂,家家都很貧窮,人們不得不将暫時用不到的家用産品,拿到這裡,與其他人家交換成必需品。這種行為很快就擴散開來,于是,這個市場的規模越來越大。”
嘉妮站在市場大棚前,給盧燦介紹這裡的曆史。
她今天的穿着很性感,兩條雪白的長腿,從天藍色過膝裙露出,蹬着一雙淺白色的恨天高,上身披着紗巾蓋住肩膀,上衣呢,則是寬肩露臍短袖衫。
風一兜,紗巾飛揚,确實魅力不凡。
陳曉還好點,阿希則真的有些沉進去。
他出生于小山溝中,對嘉妮這類風情萬種的女人,還缺乏足夠的抵抗力。從昨天到今天,每次見到她,總會面紅耳赤。
這不,他盯着嘉妮的胸前,眼光有些呆滞。
唉,都三十好幾的男人,還有家有業的,也抵擋不住誘惑啊。
盧燦拍了拍他的肩膀,讓其回神。
“舊貨市場,怎麼就成了瓷器市場?”阿希回過神來,盡管他的英文磕磕巴巴,但還是努力開口問道。他想用問題來表明,剛才的失态,那是在思考。
陳曉在一旁低頭輕笑——阿希的窘境,誰都能看明白。
嘉妮也在掩嘴,眼睛彎成一條月牙,不過,她還是禮貌的回答道,“舊貨市場紅火了十幾年,緊接着二戰爆發,法國被滅。”
“當時這一帶瓷窯林立,但随着亡國,這裡的瓷窯主人不得不關窯歇業,可是,大量的庫存瓷器該怎麼辦?”
“最好的辦法自然是在撤退之前清倉。”嘉妮自己回答道。
“于是,這個舊貨市場,突然間就湧入大量的利摩日瓷器。瓷廠主們,紛紛低價傾銷自己的産品。”
“這一事件,徹底改變市場的性質。二戰後,這裡變成了利摩日最廉價的瓷器市場,許多國外遊客來利摩日,都喜歡來這邊逛逛。”
“因為帶有舊貨市場性質,這裡還是許多要搬離利摩日的家庭,最好的出貨地。”她伸出一根手指在幾人面前晃晃,“隻需要繳納十法郎,就可以租賃一個櫃台,出售一天的貨物。”
“因此,如果大家的眼力出衆,在這裡淘到一些古董,也很正常。”
嘉妮是個出色的導遊,她将利摩日聚瓷市場的變遷,說得條理清晰。
說的天花亂墜,其實就是一個大市場。
鋼鐵支撐的大棚,下面有十多排攤位。盧燦估算了一下,應該有超過一百個。
這裡的攤位,每個都有三乘四米的面積,面臨通道的一面都是水泥澆築成的半人高平台,約有三米長,一米寬,剩下一米則是攤主和貨物進出的通道。
大棚四周,則是連成一片的小門臉,應該是常駐店鋪。看其标牌,大多數都是經營瓷器,還有幾家銀器和畫廊。當然,這也也不缺乏小商品和食品店。
看到它,盧燦如同看見二十年後内陸菜市場,隻不過,這裡售賣的貨品,以瓷器居多。
路易勃朗大道上沒什麼人,但這裡,遊人可不少。雖然稱不上摩肩接踵,但每個攤位面前都會有兩三位顧客,或在圍觀,或在讨價還價。
這裡的生意還真不錯。
“這裡客源不錯,運通為什麼沒考慮在這裡設點?”盧燦指指大棚外圍的店面,問道。
嘉妮搖搖頭,語氣很堅決,“這裡隻是利摩日小瓷窯産品的據點,我們運通,當年也曾經名列利摩日瓷窯前十,到這種地方銷售,我甯可關閉窯口!”
盧燦聳聳肩
在昨天的聊天中,嘉妮說過,運通瓷器廠,現在固定員工隻有七人,其中有一位來自内陸的燒瓷師傅,還有一位是本地的拉坯師傅,剩下的五人,都是上釉上色上彩的工人。
生意很不好,近兩個月,都沒有開一次窯,大家都在閑置狀态,窯場已經入不敷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