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好華麗,琺琅彩、五彩大行其道,這讓很多人以為,清三代素色瓷(青瓷、白瓷)很少。其實不然,雍正是虔誠的佛家居士,他自己所用的瓷器,大多數為素色瓷。
乾隆繼位後,不太喜歡這些素色瓷,将其安置在家廟中,成為供奉瓷。
缸類瓷器,體形健碩,很容易讓人有臃腫的感覺,但此瓷缸,反而給人俊秀的印象。
這應該是雍正朝的精品青瓷——這尊佛缸,有着雍正朝特有的制瓷亮點。
雍正時期瓷器的造型,一改康熙時渾厚古拙之風,代之以輕巧俊秀、工麗妩媚。器型之美,可與以精細秀麗著稱的明永樂、成化瓷器相提并論,各部分之間比例協調,恰到好處。外形上素有“線條美”之譽。
确實增之一分則拙,減之一分則陋,給人以高雅之感。
他彎腰輕輕放倒這件瓷缸,底部落款為“立本堂制”,長籲一口氣,這是雍正生前禦用清水缸,去世後被乾隆敬獻給家廟的佛缸。
立本堂是雍正禦書房的堂号之一,與之相同的還有“郎吟閣制”“敬恩堂”“椒聲館”“慶宜堂”“養和堂”“燕喜堂”等私堂款識。
雍正在外隻有十三年,大多數瓷器的款識為“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雍正禦制”這三種款識,向“立本堂制”這種款識的瓷器,非常少見,每一件都是當年雍正的心愛之物。
盧燦在缸沿輕拍兩下,瓷缸發出“嘡嘡”的脆聲,缸體無損。
鑒别缸類瓷器是否有沖、漏、補、殘,有個小竅門,那就是聽聲。剛才盧燦就是用這一方法來判定,此佛缸是否有損。
有損的瓷缸,聲音發木有嘶啞感。
“這件素色瓷,我也要了!”他直起腰,将瓷缸重新扶正,對托馬斯點點頭。
這兩件,都能算得上國寶級文物。
第三件總算讓盧燦松口氣,依舊是佛供瓷,清嘉慶三足松石綠釉粉彩八寶香熏。這是嘉慶帝為家廟定做的三足瓷爐,焚香專用。
這一件香薰爐,要比前兩件稍遜,但絕對可以算得上嘉慶朝的精品。
高四十公分左右,左右沖天耳,三足為松石綠釉,天地蓋,蓋上有卐字镂空,蓋紐為蟠龍提紐;腹壁為釉上粉彩佛八寶圖案。
佛八寶,又稱八吉祥。由八種識智即眼、耳、鼻、音、心、身、意、藏所感悟顯現,描繪成八種圖案紋飾,分别是寶傘紋、金魚紋、寶瓶紋、蓮花紋、法螺紋、吉祥結紋、寶幢紋和法輪紋。
沒有佛教常識的人,是無法體會這熏爐的深厚佛教文化底蘊。
三件佛家重瓷,享受百年香火,連自身歸屬都無法庇護,落在強盜竊賊的家中,成為人家貨架上的珍藏,更别說那個已經覆滅的王朝。
佛祖,你真的沒有睜眼嗎?
盧燦心底有些茫然,半捂着嘴唇,遮掩自己的表情,邁步繼續向前。
“嗨,維文,這件不需要記錄嗎?”嘉妮跟在後面問道。
盧燦搖搖頭,“不用了!”
二樓來自中國的瓷器,一共有三十六件,件件精品,大多數是佛供瓷,顯然都來自于圓明園。
其中有一件,也許不是最貴重的,但卻是盧燦最喜歡的。
宋代哥窯八方貫耳瓶!
這件瓷器,盧燦認出來,它在後世出現過——1992年,佳士得(香江)有限公司曾經拍賣過這件宋代哥窯八方貫耳瓶,落槌價為一千零八十萬港元。
上輩子精于仿作,自然不會不知道這件哥窯瓷器。
沒想到,竟然是從托馬斯這裡流向市場!
自從開始的那兩件,盧燦開口說記錄,此後看完所有瓷器,他都沒再開口,臉色也很嚴肅。這讓托馬斯和嘉妮兩人,在旁邊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