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第9頁)

  拉開窗簾,天色剛亮,整個劍橋,被籠罩在淡淡的薄霧中,甯靜安詳。

  洗簌之後,又去一樓餐廳用完早點,盧燦忽然有點兩年前去荷裡活道“鬼市”淘寶的感覺。

  樂古道有地攤市,沒有鬼市,香江的鬼市在荷裡活道。

  荷裡活道的鬼市,從二十年代就已經存在,每逢周六開市。

  早晨四五點鐘,賣貨的小商販、店面的夥計、售賣家中老物件的市民、搗騰内陸墓葬或者東南亞佛寺的二道販子,來到這裡,沿着長長的荷裡活道兩側,擺攤售賣物品。

  可以說,香江的鬼市,是伴随着香江工藝品市場一起成長的。

  它的最終取締,是在1991年。

  那一年,香江發生最大規模的為争搶鬼市管理權的黑幫火并,火并雙方為義安公司和“德”字堆。

  香江政府的做法非常可笑,他們沒有辦法懲罰到這兩家,但是有權利,直接将鬼市取締!

  曆時七十年的香江鬼市,最終煙消雲散。

  ……

  劍橋二手市場,距離丘吉爾學院不到五百米,位于一片寬廣的康河公園草坪上。攤位分為兩種,地攤和車攤。

  地攤很簡單,地上鋪着一床毯子或者席子,售賣的貨品擺放在上面;車攤與諾維奇市場一樣,車車相鄰,各自将後備箱蓋打開,人人選購。

  主人則坐在旁邊,或喝着牛奶,或啃着面包,并不兜售自己的貨物。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盧燦三人趕到這裡時,已經有不少人在攤位間遊蕩。

  他從左側地攤方向走過去,在第一個攤位上,他的眼睛亮了,呵呵,有好東西——一本賣相完好的羊皮卷經書。

第169章

羊皮經書

  紙張的發明,是華夏民族對全世界文明發展的一次巨大貢獻。

  十二世紀造紙術傳到歐洲之前,他們使用最多的是羊皮紙,也就是常說的羊皮卷。紙張進入歐洲,可以說間接促進了歐洲文明的進程,直接帶動十四世紀開始的歐洲文藝複興。有了這些造價便宜,攜帶輕便,又不像莎草紙那樣印墨的紙張,那些藝術家們終于可以盡情的潑墨揮毫,聚彩凝色。

  在此之前,歐洲貴族使用最多的是“皮紙”。

  小科普一下,羊皮紙并非“鞣制羊皮”,而是用物理手段獲得的紙張。

  皮紙不是紙,而是動物的皮,工匠們将羊皮(或小牛皮、鹿皮、豬皮)等,在木框架上拉張到極緻,用刀削薄(除去内外皮和油脂),幹燥而成的片狀物,就成了羊皮紙。

  皮紙中,最高檔的是小牛皮紙,其次是鹿皮,第三才是小山羊皮,這三種紙都可以被許可用來記錄宗教、皇庭、議會等事宜。

  豬皮紙不行,隻能用做低等的商人記賬本或者平民教學本。

  小牛皮、鹿皮非常難得,因此,在中世紀之前,歐洲教會大量使用羊皮紙記錄經文、教義,聖人語錄等。

  盧燦所見到的這卷經書,質地就是小山羊皮紙。

  一卷,安置在一方榉木匣子中。

  “可以看看嗎?”盧燦蹲下來,看了眼攤主。

  攤主是一位帶着無框眼睛的中年人,濃濃的書卷味,棕色長發,向後梳起,坐在毯子一側,正在啃着面包,腿側還放着一盒牛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