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套米黃色茶具,是典型的範大生大柿子壺!
範家紫沙壺,是祖傳工藝。
範家自明清以來名家輩出,先後湧現出一大批壺藝大家,代代相傳。
範章恩、範鼎甫、範靜安、範大生、範錦甫、範占等人在紫沙藝術史上更是名垂青史,享譽海内外。其中範大生更具盛名,成為範家壺藝集大成者,一代宗師。
“千金易得,大生壺難求!”這是行業内對大生壺的至高評價。
大生壺就在眼前,盧燦心癢了!
第226章
大壺往事
這是一把紫沙壺,是段泥做的。
所謂段泥,也叫團泥。原料呢,是綠泥和紫泥的共生礦土。
所以,這種段泥做出的壺,既不是紫泥的紫色,也不是朱泥的紅色,而是一種發暗的米黃色。和綠泥燒出的那種嬌嫩的純黃色還不太一樣,色澤上帶有一種沉穩之美。
“大生柿子壺?真品?”盧燦坐在茶幾旁的真皮沙發上,指指這套茶具,問道。
這種問法,在其它店面是要被嗤笑的。可思源齋給盧燦的感覺很好,一樓他所看過的物品,鑒定都很準确,因此才有這麼直接的問題。
銷售員微微欠身,“這套大生壺柿子壺,是範大生先生制作于民國二十一年五月,是老先生技藝成熟的巅峰之作,遠非“南洋勸業會”奏獎作品所能比拟的。”
大柿子壺榮獲1910年清政府舉辦的第一屆“南洋勸業會”最高獎——奏獎(意為要向朝廷“奏報”的獎),因此而揚名。
此後數十年,範大生一共制作了六把,具體哪一把什麼時間制作的,除了獲獎的那把留有時間款外,其它的還真弄不明白。
思源齋這麼牛?鑒定的這麼清晰?連制作時間都一清二楚?
見盧燦的目光中的懷疑之色,那售貨員不緊不慢的繼續說道,“這把壺,是我們的老東主年輕時,特意去吳門拜見大生先生求來的。”
難怪連制作時間都這麼清楚,原來是楚中原登門求購的。
信息如此準确,盧燦正準備開口問價,被這銷售員一句話堵回來,憋得他郁悶至極。
“這把壺是老東主的心愛之物,所以……屬于我們的鎮店之寶。”
言下之意,你看看就行,不要提出求購要求,這壺,不賣!難怪這茶壺旁邊沒有看到寫着介紹文字的折卡牌,合着是非賣品。
盧燦搓搓手,好東西買不着,這種感覺太揪心。
“怎麼?盧少東也看上這把壺?”盧燦正遺憾着呢,楚臣從小隔間出來,見到他盯着大生柿子壺看,笑着問道。
“是啊,求之不得,輾轉反側啊!”盧燦站起身來,開了句玩笑。
“哈哈,求之不得輾轉反側?盧少這句話,道盡收藏的心道曆程。”楚臣被他的這句話逗樂了。這句話采自《詩經》“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被盧燦挖空中間兩句,用來形容收藏不得,很貼切。
他坐在茶幾的另一邊,手搭在玻璃罩上,依舊止不住笑意,“盧少看來是真的喜歡這把壺,不過,這把大生柿子壺我不坑你。”
“如果不嫌棄,我稍後安排人去庫房,那裡應該還有幾把範家壺,其中還有一把範鼎甫的壺。雖然比不上這把,但把玩收藏,還是不錯的。”
範鼎甫的壺?那也不錯啊。
範鼎甫是誰?那可是範大生的哥哥,一手制壺之術也非常了得,是範家壺的頂門杠子。
《茶林史話》中可是記載着,範大生幼年随母學制壺四年,後随同哥哥範鼎甫學壺六年,終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