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第1頁)

  如果是瓷闆是框架結構,那麼瓷闆與牆壁之間,必定有空隙,剛才敲擊所發出的聲音更應該是“空空”聲,可為何阿燦差不多敲擊右側牆體所有的瓷闆,全是咚咚聲?

  “阿燦,你的意思……”鄭光榮指了指瓷闆,“這裡面裝有軟材料?”

  “鄭叔明鑒萬裡!”盧燦站起身來,拍拍手套上的灰土,拍了一記馬屁。

  所謂軟材料就是隔音材料,譬如棉花、石棉瓦、石膏漿等,用這些材料填滿空隙,基本就聽不見空空聲,而且有很好的隔音效果。

  鄭光榮眼睛亮了亮,低聲問道,“你是懷疑這下面有密室?”

  盧燦點點頭,“不是懷疑,是肯定有!而且是半地下室形式。”

  當年的東瀛憲兵俱樂部,有一兩間地下室,太正常不過。

  “找找,看看出口在不在外面!”

  有密室!是男人都會感興趣,鄭光榮立即揮手喊來喬曲明和丁一忠,吩咐兩人注意點,一旦公園管理處的人過來,就喊一聲,弄得頗為神秘。

  這棟房子的鑰匙,在公園管理處那,是以盧燦他們隻能在外面看看,房間裡面進不去。

  鄭光榮走在前面,貓着腰,每一塊都要敲敲,時不時還低頭扒拉牆基,看看有沒有暗門出口。盧燦反而變得不緊不慢,一點點的欣賞這侍女瓷畫。

  這些瓷闆,制作年限在本世紀初,東瀛人的陶瓷用料很精細,釉色很滿、厚,色彩豐富、構圖也很精美,侍女的表情或脈脈含情、或颦眉哀怨、或對月相思、或輕歌曼舞,所有的版畫人物表現,活靈活現。

  盧燦用手套擦幹淨一塊瓷闆,風吹雨淋,曆經八十年,依舊光潔如新。

  不得不承認,東瀛瓷器,在十九世紀中後期,已經全面趕超中國瓷器。

  盧燦剛才止步的最初原因,就是因為他認出,這些産自東瀛的侍女圖瓷闆,來自岡山縣的備前燒。

  備前燒是自鎌倉時代起,就已經開始燒制陶器,與濑戶燒及信樂燒并列東瀛現存最古燒窯之一。

  在中國瓷器行,存在一種錯誤認知,認為東瀛的備前燒的特色是不上釉、不繪彩。

  還真不是這樣。

  備前燒不上釉、不繪彩的特色是源于東瀛陶瓷大師、被尊為東瀛國寶的金重陶陽(1896-1967),以及他的師弟藤原啟(1899-1983)。

  在此之前,備前燒同樣上釉上彩,東瀛發現的很多備前燒古董陶瓷都是挂釉帶彩的。

  備前燒火窯,在很長一段時間,歸金重家族所有。直到金重陶陽死後,金重家族後繼無人,備前燒的掌管權才被藤原啟的兒子藤原雄(1932-2001年)所把持。

  這組宏大的備前燒瓷闆,再次證實這種觀點的錯誤性。

  盧燦已經發現,有三塊瓷闆上,帶有金重家的印記——一簇火焰紋章。這是江戶幕府時代,德川家族賜予他們的紋章。

  這些瓷闆為什麼能曆經歲月洗禮,不褪色不腐蝕,這與備前燒所用的瓷土和燒制的柴火有關。

  備前燒的瓷胎最早用的是稻田的紅泥,燒制陶器,但随着中原燒瓷技術的傳入,以及江戶時代西歐燒瓷技術的影響,他們開始加入大量的瓷石粉末和骨粉的混合物,這樣的瓷胎,密度高、硬度大、耐腐蝕。

  其次,他們在釉色方面使用的厚釉,而厚釉必須使用高溫燒制,恰好,備前燒的柴火是東瀛的紅松木。東瀛紅松木含油量極高,能輕松将窯溫提升到一千七百度。

  盧燦此前都想從東瀛進口紅松木燒窯,可惜鄭光榮告知,東瀛已經不出口木材。

  這也是這批侍女瓷闆,能完整的保存到現在的重要原因。

  看過右側牆面,盧燦不在低頭細看,而是圍着牆根,轉悠起來,時不時低頭用手套擦拭一下。

  “咦?你小子,走這麼快幹嘛?不找密室入口了?”鄭光榮貓腰貓累了,站起來揉揉腹部肥肉,看見盧燦不知什麼時候跑到自己前面。

  “鄭叔,找什麼密室?找到又怎樣?十有八九空空如也。”盧燦站定,攤手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