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第1頁)

  這套也不錯,它完全以《北平箋譜》為藍本,删改和調整了部分内容,一共三百三十頁,版印時間為五八年十二月。

  兩本對照,放在一起收藏,還真是不錯的主意。

  也不知道是琉璃廠的生意真不好,還是售價太高,這樣的好東西,竟然擺在攤位上?

  将兩套書函重新整裝好,盧燦将它們疊在一起,對那位收銀的年輕人招招手,“這多少錢?”

  那位收銀小夥子,剛被老者訓過,沒再敢那麼橫,正準備過來報價,那老者突然站起身來,“先生真是識貨啊!這兩套箋譜,還是我們前幾天翻庫時,倒騰出來的。”

  “尤其是《北平箋譜》,是我們店中唯一的一套。”

  陳崇遠老先生,笑眯眯看着盧燦。

  是的,他已經認出這位穿着黃綠色軍大衣的年輕人了。

  兒子陳子華這兩天,每天都幫眼前的年輕人幹活,每晚回家,都要沒口誇贊這位年輕人,出手豪闊,有錢,關鍵是年紀輕輕,眼力極好,竟然還在香江籌建了一家博物館,投資好幾千萬錢。啧啧,好幾千萬,什麼概念?

  陳崇遠原本是不信的,古玩這行當,雖然不能說眼力一定與年齡成正比,但一定與經驗成正比。那香江小子才不過二十歲,能強到哪兒去?

  盧燦剛才進門時,他并沒有認出來,但當對方從兜裡掏出白手套,他馬上懷疑到兒子口中的那位香江年輕人。

  内陸的年輕人,對古董行感興趣的不多,進古董鋪子還戴一副白手套?扯呢!連店裡的夥計搬運貨品時,都沒有戴手套的習慣!

  這不,陳崇遠見對方穿着土裡土氣的,心底暗笑不已。對方這麼穿,無非不想引人注目,于是他的話語間也沒戳破,權當看戲。

  另外,他也想藉此機會,稱稱這位香江年輕人的斤兩——不通名報姓,才好稱量。

  陳崇遠十一歲進入文古齋,給叔父陳中孚幫忙看店,一直看到文古齋五一年關門歇業。

  别看他一生未曾擔當過頭櫃,可那時的店夥計,招子必須得亮,必須會辨人。隻要進店光顧過一次的客人,那些店夥計都必須記住其特征,再來時一定是老客回頭客的待遇。

  盧燦哪知道,自己精心打扮,可在琉璃廠逛的第一家,就被人認出來?

  他笑着對老者點點頭,又指指榮寶齋五八年翻版的《京城箋譜》,挑了一句,“确實不錯……不過,這一套就要差點。”

  “《北平》一百五,《京城》三十,我安排人給您包上?”

  價格不算貴,盧燦正準備直接點頭掏錢,手伸進兜中,咦,不對,自己穿這身黃皮,直接掏錢買?這和身份不符啊?一百八十元,可是普通人半年的工資呢?

  他又将手縮回來,撓撓頭,笑容有些勉強,“太貴,能便宜點嗎?”

  “買不起瞎充什麼大頭蒜?!”

  陳崇遠正想着看戲呢,不料旁邊那位收銀小夥子,早就憋了一肚子氣,突噜出來一句。

  “大華,閉上你的嘴!”

  盧燦沒氣着,陳崇遠恨不得上去扇那收銀員兩耳光!什麼人都敢得罪?這麼沒眼力勁,怎麼來古董鋪子當差的?

  是的,有人的地方就有關系!

  這位餘大華是榮寶齋經理唐思聰的外甥,走的是“頂職”路線進來的。

  頂職是七八十年代,内陸特有的國營企業老員工福利待遇。父母對單位有突出貢獻,退休後,子女可以頂職進入。

  餘大華的父親餘北泉,是榮寶齋的老版工(刻版工人),手藝非常好,與陳崇遠的關系不錯,怎麼就生了這麼個混賬兒子?

  因為是老友的幼子,他連忙向盧燦賠笑,“對不起啊,那孩子剛進來沒多久,說話沖,别見怪!這兩套箋譜,給你便宜二十,這已經是我職責内所能做到最大優惠。”

  盧燦笑笑,沒吱聲,将兩套箋譜疊在一起,準備付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