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第4頁)

  “盧少,這位是皮振軍,以前三十八軍偵察連的連長,一身好手藝。”潘雲耕介紹道。

  他說的好手藝,不外乎槍械、棍棒、殺人。

  在新下屬面前,尤其是能力出衆的新下屬,一定要擡擡領頭人,這點道理盧燦還是懂得。他客氣的對皮振軍點點頭,“辛苦了,以後就安心在盧家住下。老家這邊,有什麼事情,直接找潘哥,他會幫你解決。”

  “謝盧……先生!”那皮振軍抱拳的動作很利索,話不多,說完就閃身站在陳曉身側。

  盧燦點點頭,能力如何不知道,但很有眼力勁。

  幾人随便找了間房,陳曉找了張桌子,鋪上地圖,手繪的,還挺精細。潘雲耕在旁邊撓撓頭,“皮振軍畫的,比例大小基本準确。”

  偵察兵會繪制簡易地圖,是必須會的本領之一。

  圖例顯示,大安寺早已經被搗毀,那兩口井,一口在後院,應該是當年的菜地水井,另一口在寺内,是生活用水井。

  從皮振軍所勾勒的寺廟地基圖,能估算出,整座寺院,占地面積足有五六畝,可見當年興盛時,香火是極其興旺的。

  這座寺廟,是太平天國餘孽享王劉裕鸠搗毀的,整座寺廟的财富,也被他劫掠一空,至于僧人們,恐怕頗多不測。

  這一帶,屬于開化縣城的華埠鎮邊郊,旁邊有個十來戶的小村莊,叫下界首新村,解放後建設的新農村。

  “盧少,原計劃行不通,這兩年雖然政策放寬,但重建大廟,依然沒人敢開着個先例。”潘雲耕在介紹完這一帶的地形後,和盧燦彙報了一條不算好的消息。

  盧燦托着下巴,望着地圖出神。地址找到了,可是,想要從這裡掏空這兩口井,而不被五百米外的村莊中人發現,那基本不可能。

  自己最早的計劃是找到開化縣革委,以重建大安寺的名義,拿下這塊地,然後在修建的過程中,徐徐圖之。現在看來,有些想當然了,自己對八十年代初的内陸,還是不太了解。

  從政策的解放到基層的落實,是有很長的時間差。當年打倒的東西,讓他們馬上同意重建,這确實很難,即便政策許可。

  “你們有沒有什麼辦法?”盧燦隻能看向他們三人。

  “辦法倒是有一個,不過需要潤馨瓷廠配合……”潘雲耕撓撓頭,看了眼陳曉後說道。

  “什麼方法?還要瓷廠配合?”盧燦來了興趣。

  “陳曉,你說。”看來這個主意是陳曉出的,潘雲耕不占其功勞,推了他一把。

  陳曉從一疊資料中,抽出一份類似于縣志一樣的地方方物志,翻到其中一頁,指指說道,“盧少,你看這……”

  這本開化地方方物志上,清晰的記載着,開化的曆史。

  陳曉手指滑過的地方,為兩條記錄。

  第一條是開化早期遺址發掘情況:1978年5月發掘,并出土夾沙紅陶、夾沙灰陶、泥質灰陶、着黑陶、印紋硬陶等陶片。印紋陶紋飾有瓦紋、方格紋、曲折紋、席紋等。石器有單孔斧、三孔斧、锛、镞、網墜等,屬于春秋雙溪口遺址。

  第二條是同一年中縣文物單位,再度尋找到三口下界首窯老窯址。

  界首窯屬于唐末五代時期的窯口,界首窯分為上界首窯,和下界首窯。上界首窯遺址在淮北平原,下界首窯則在淮河下遊的江浙一帶。

  曾經在南方窯系中,占據相當的地位,可惜在宋末元初年間沒落。

  發掘的物品中有完整的窯口三座,還殘留有窯床、窯基、風門等等;另有韓瓶四尊,胎色灰青,釉層薄,色青綠,品質相當不錯。瓷碗,二十隻,胎色紅褐,輕釉;碎瓷片兩擔。

  “你是想……”盧燦隐隐感覺有些思路,但一時間沒想透徹。

  陳曉搓搓手,“我和潘哥、皮哥在商量這件事時考慮,這次挖掘的最大的難題,在于如何将大安寺遺址一帶,圈起來。”

  “原本的計劃,實施起來有一定難度,我就翻看資料,看到這兩個遺址。如果我們以潤馨瓷廠的名義,或者虎園博物館的名義,聯合當地文物單位,進行下界首遺址的挖掘和研究工作。這樣,我們的人員就能名正言順的駐紮在大安隻要把這裡圈起來,機器弄進來,兩口井,我們應該能想到辦法掏空。”

  主意還是不錯,但問題是這樣一來,對方的文管部門一定會介入。另外,這個借口稍微有點突兀——内陸宋代無數的窯址你不發掘研究,偏偏來界首窯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