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第2頁)

  這套日版萬壽票郵票出現過。

  九二年,大阪郵币藏家有田久美曾經京城舉行的世界郵票展上,出示一套日版萬壽票,引起極大争議。此後,她手中的那套日版萬壽票,再無音訊。

  那一套,就是從津門郵政總局淘換走的,不出意外,就是自己手中的這套。

  盧燦咧咧嘴,低頭暗笑。

  心中得意,可他的手沒停歇,不一會,又挑出小龍郵票九套。

  小龍郵票是大龍郵票的後繼者,同樣是普票,因此,兩者的圖案、布局大體相仿,但也有區别。譬如大龍郵票中心雲龍圖三種面值各不相同,小龍郵票則三種面值都采用同一個母模。從全張組成上看,大龍全張不分格,由二十五個或二十個子模拼成(闊邊三分票例外,僅十五枚);而小龍郵票分為左右兩格各二十枚,全版共四十枚。

  相較大龍票的色彩單一,小龍票在顔色上堪稱絢麗。一分銀有正綠色、明綠色、暗綠色和深綠色;三分銀有紫色、淡紫色和玫紫色;五分銀有橄黃色、蛋黃色和黃色。

  這裡的小龍票數量不少,各種面值的零碎單張和整版,加起來足有三千枚。可惜,後世非常受追捧的玫紫三分銀、橄榄黃五分銀缺失,不得不說是個遺憾。

  清代郵票中,最多的是欠資郵票。

  為什麼呢?

  呵呵,欠資郵票嘛,需要收件人付錢的那種。也就是說郵政機構不能現場收款,這種生意誰喜歡做?

  因此,這一展櫃的箱格子中,竟然還有兩紙箱整版的欠資郵票!

  清代欠資郵票,在後世也不算值錢的東西。

  盧燦不嫌棄,他是為博物館充實品類,這類欠資郵票,很有時代特點。

  蟠龍欠資票,全套六枚,挑出品相好的,弄了十五版;一九零四年正式發行的藍欠資,是清代面值最多的郵票,全套一共有八種面值,他又挑揀出貳拾版。

  欠資郵票中,也有高價值的,那就是一九一一年未發行的“棕欠資”三分銀到五分銀。之所以值錢,因為這些币值的欠資郵票,未曾正式發行,清朝就倒台了!

  棕欠資這裡很全,全套六枚一樣不缺,盧燦又整理出十四版。至于那些散碎的單票和方聯票,留給津門郵政總局做個念想吧。全淘弄走了,不合适。

  還有一種郵票,也要比大龍郵票值錢,很具有收藏價值,那就是宣統紀念票。

  一九零九年,溥儀繼位,年号宣統。清郵傳部為了紀念這個日子,于當年九月八日(宣統元年七月二十四日)發行了一套“宣統紀念郵票”。

  全套枚數共三枚,面值分為二分、三分、七分三種。郵票顔色為:二分的綠與橘黃;三分的藍與橘黃;七分的紫與橘黃。印制數量一共為:二分的兩百萬枚,三分、七分的各一百萬枚。

  别看數量巨大,可是,發行的時間短——其從發行至停售僅一年多!

  剩餘未曾銷售的郵票,在兩三年後被統一銷毀。這也是清代第二種紀念郵票價值高昂的原因。

  津門郵政應該也執行了銷毀命令,這種郵票的存量并不多,僅有九版,各種面值的加在一起,不到五百枚,顔色還不齊全。

  做人要厚道!盧燦隻挑選了二百枚,勉強将六色全部湊齊,紫色七分銀僅有一張。

  至于留給津門郵政總局的,呵呵,肯定不齊了!

  還有意外收獲,盧燦從箱子底部,掏弄出兩套清代明信片!

  發行于1896年,為豎長方型,左上角印有“大清郵政”字樣,蟠龍和萬年青圖案,一套三張。第一張背面為彩繪木版套印的京劇大花臉關羽像;第二張為昆曲中的閨門旦形象,盧燦對昆曲不熟,看着有些像《牡丹亭》中的杜麗娘;第三張的扮相,為黑臉包公,看裝束不類京劇,不知是不是梆子戲中的角色。

  好東西!

  彎腰挑揀的時間有些久,盧燦撐着腰,支起身子,對唐涵笑呵呵說道,“唐局,這些郵票我都要了,您讓會計過來統計結賬。就按市場價吧,他們應該有價格的吧。”

  唐涵早就看呆了!

  這香江小家夥,一個小時時間,将庫存的清代郵票,掃走了三分之一。七十多個大版,兩百多套票,還有一些方聯和孤票,這不下于伍仟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