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第6頁)

  盧燦笑着點點頭,“好啊!剛好去嘗嘗正宗的君山銀針!羅大哥稍後幫我問問,我能不能在他們這裡采購點初茶回去?”

  見盧燦采納自己的意見,羅友國也高興起來,連連點頭,“有的有的,即便倉庫中沒得,那些職工家中肯定還有私貨,肯定能勻點給您的!”

  三人順着山路往裡走,也不過三五分鐘,就看到茶廠。

  說是茶廠,其實更像小村落,位于兩座小山峰的夾窪中。

  兩排整齊的竹木結構的房屋相對,聽羅友國介紹,左側是廠房,右側是員工家屬院,中間是一塊空場地。今天太陽好,不少人家在空場地上晾曬起棉被、衣服。

  這些人家,是茶廠的正式員工,必須堅守島上。

  采茶時期怎麼辦?這十來戶人家,肯定不夠的?盧燦問了句。

  呵呵,多慮了!羅友國笑着告訴他,到了春季采茶時,農場領導會發動所有的員工家屬,上島采茶,按工分計酬。

  整個農場多少人?六千四百多正式職工!這麼點茶山,不夠分啊。

  空場的前面,堆着幾捆毛竹,還有四五個篾匠正在劈竹青,貌似在制作湘妃竹躺椅。已經有兩把竹椅已經成形,隻是尚未最後走火(制作竹椅的最後一道工序——用明火燎一下)

  “欸!楊廠長在嗎!這兩位是香江客人,來島上轉轉,想買點細茶,有冇?”羅友國也懂得扯虎皮做大旗,張口就将盧燦和丁一忠的僑胞身份頂出來。

  “香江的?”正在剖竹竿的那位中年人,放下手中的篾刀,打量盧燦兩人。

  見穿着不俗,他笑着走過來,主動伸手,“我是東方紅茶廠的辦公室主任闵弘,不好意思,楊廠長去農場開會了,兩位想要買茶,找我就行!”

  這位應該接受過正規教育,一口官普挺起來順耳多了。

  “闵主任您好,我姓盧,來島上遊玩的,看見茶廠,便想着采購幾十斤茶葉帶回去。另外,我看闵主任做的那幾把竹椅也不錯。我家老人多,每人送一套,也要訂購個七八套。”

  茶葉、竹椅,帶回香江送人确實不錯,尤其是這種帶有墨迹斑點的湘妃竹所做的躺椅,很适合家中那些老人歇息品茗。

  “那感情好啊!”闵弘頓時喜笑顔開,倉庫中的茶葉,那是公家的,賣多少與他一毛錢關系都沒有。可這些竹椅竹榻,是他們這些廠内職工冬季閑着無聊,做點手工活,準備送到市集上賺點生活補助,沒想到還有香江主顧上門。

  他指了指正在用明火焗竹竿的那位老師傅,“不是我替老劉師傅吹牛,他的竹木手工活,祖傳的,嶽州一絕!解放前,他家的竹木家具是沙市的搶手貨!東瀛人特别喜歡!”

  江漢平原上,有一個城市叫沙市,在進入二十世紀後,絕大多數人沒聽說過。但在清末民國,乃至建國初年,這座城市都非常繁榮。《馬關條約》中,東瀛人指定的兩大開埠港口城市之一,長江中上遊物資轉運、出口重鎮,有着“小漢口”的美譽。

  能夠成為沙市開埠搶手貨,盧燦來了興趣。不知這位劉老手藝究竟怎樣?能不能比得上鄭光榮叔叔?

  鄭胖子正發愁好手藝人難找,如果這位劉師傅手藝好,将他帶到香江,鄭叔一定高興!

  盧燦向那張已經成形的竹躺椅走去,“老師傅,我能搭個手嗎?”

  老木工的都懂,搭手就是上手看貨,但這種說法,在内陸已經很少見了。那位劉師傅六十歲左右,聽見盧燦這句話,詫異的擡頭看看,點點頭,“你随便搭!”

  語氣很自信啊。

  這是一把A字形支柱搖椅,底闆為十五度的輕微圓弧,人躺在上面有輕微的晃動,很适合休憩。做工很不錯,柔性竹闆簾寬度一緻,竹節排列整齊,靠背與椅面呈三十度角。左右扶手與地面平行,到抓手部位時,呈現一定弧度。

  枕頸為半爿竹筒镂空為八根攔柱,盧燦伸手按了按,彈性不錯,背部竹片應該削過。

  盧燦将這把椅子側放在地上,兩手搭在A字架的兩端,微微加力,左右晃動。

  他的這一手,倒是讓劉師傅側目,沒看出來,年紀輕輕,竟然是個老手。

  盧燦的手法,有什麼特别的嗎?

  竹躺椅的質量好壞,在于“前後勁”,而不在于“上下勁”。因此盧燦的檢驗手法,是側倒左右搖晃,檢驗各個銜接部分是否嚴密。

  如果有“嘎嘎”聲音,竹椅做得再漂亮,質量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