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可能嗎?
還真有!
逃亡到三描禮士山脈和中科迪勒拉山脈的日軍總數量為一個大隊,一直到四九年,才陸陸續續的有一個中隊規模的軍人,出來投誠。此後被剿滅或者投誠的人數在增加,到了五十年代中後期,美軍估測山上依然有超過一個小隊(五十到七十人之間)的人數存在。
這些人未必全部都知道日軍掩埋寶藏的秘密,但沒有投誠的那些人,一定知道。
栽種一些桉樹,掩飾當年炸毀的痕迹,不是沒有可能。
盧燦甚至很懷疑,這些人說不定還活着!
雖然報道上說六五年的時候,逃出三描禮士山脈的最後一名日軍被人打死,可是這畢竟是那家夥死去之前所說的話,這不沒找到所有人的屍體嗎?
别忘了,就在菲律賓的盧邦島上,有一位叫做小野田寬郎的士兵,打遊擊整整打了二十九年,在七四年才下山投降的。
呂宋島靠近海邊,生存條件要比盧邦島更出色。
還有一個為他們的生存提供重要便利條件的就是伊巴港的建設,他們完全有可能混入建築苦工中——東瀛占據菲律賓之後,有不少東瀛人随着軍隊移民到此,很多人被菲律賓當局驅趕來這裡做苦力。
這些該死的人,潛伏下來,并且現如今依舊存在,不是不可能的。
聽完盧燦的推測,皮振軍立即建議,“盧少爺,這情況需要馬上和潘隊說明,方案需要調整。”
是的,計劃需要調整,有人看守的寶藏和無主的寶藏,那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概念。
“也好。”盧燦選擇一塊山石坐下來,用皮振軍所攜帶的無線電和潘雲耕之間通話。
草!
潘雲耕咬着牙怒罵一聲。
停工!現在的當務之急,是去伊巴港找找,有沒有存活的日籍老者,尤其是喜歡登山,或者經常去後山種樹的老者。
盧燦沒有下山,而是繼續沿着山道往上走,既然來了,就好好查探一遍。
山頂很平整,足有一畝地的大平台。
三五成群的歐美人,還有伊巴港的菲國人,在這裡露營,很熱鬧。
這裡的視野雖然比不上瞭望哨,但依舊很開闊,肉眼都能将海面及灘塗上的情況看得清清楚楚。在山頂平台的邊角,偶爾還能看到鋒銳的石塊,已經被平整過的石基。
盧燦越發肯定,這裡就是小口徑的岸防炮台——那鋒銳的石塊是爆破留下的痕迹,而平整的石基則有可能是炮台塔基。
……
盧燦在伊巴港住了三天,事情終于有結果。
他的猜測是對的!
有餘孽!
整個伊巴港常駐人口三千四百多人,其中日籍居民有三戶,年齡在六十到七十歲之間,彼此相距的并不遠。其中兩人獨身,還有一位雖然結婚,但他也是在進入五十歲的時候才娶了當地的一位寡婦。
更為重要的是,那位結婚的日裔老者,喜歡到後山種樹,種植的正是桉樹。
盧燦很疑惑,他們為什麼不回東瀛?
這件事如此重要,他們堅守一輩子,為什麼到最後關頭,既不向東瀛政府禀告?也不向美軍禀告?
怎麼想都覺得不合乎常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