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縣招待所将就一晚上,第二天一大早,丁一忠拿着盧燦畫的小地圖,帶着兩位謝三順的手下,匆匆出門。他們去找地址,探探情況,還需要準備工具。
盧燦則跟着謝三順、付師傅一道,直接驅車前往鬧店公社火神廟村。
思路開闊之後,心思就多了起來。如同安德福想要多開辟财路一樣,謝三順從收購内陸古董上賺了不少後,也變得不滿足于江門安德福一條線。這一年來,他又利用自己的港商身份,在順德和珠海等地區,建立了兩條私線。
今天這條消息,就是順德那條線提供的。
别看這隻是一座落後的村落,這裡可有着海内外信徒衆多的香山大普門禅寺。這家禅院創建于東漢末年,供奉的是大悲觀音菩薩,相傳她是楚莊王之三個女人妙善,于此修煉成佛。觀音菩薩在中國農村被尊崇的程度,絕對超過佛祖如來。因此,這座禅院雖屢經戰火,可曆經宋、金、元、明、清,多次修複,香火從未斷絕。
稍後去拜拜,捐點香火。
也許正是這一縷敬佛之心,有了回報——當盧燦見到老農從房間中捧出一尊香爐時,眼睛都看呆了!
汝窯雖然經手不多,可是,這尊三足香爐,大開門!
第465章
日豐金鋪
是的,大開門!
為何沒上手就如此肯定?呵呵,他上輩子曾在故宮見過這件器物!
當時還以為這件汝瓷镂空香爐是從窯址中挖掘出來的,沒想到竟然是傳世古!估計也是八七年挖掘汝窯遺址時,工作組從這個村莊收上去的。
“盧……老闆,您先?”付師傅将這尊汝瓷抱起,放在盧燦面前。
沒什麼可推辭的,盧燦帶上左手帶上手套,托起爐底,颠了颠份量,壓手,右手很快撚住爐耳,手指在爐耳邊沿部位搓了搓。
這尊三足香爐,沖天耳,穿孔,孔部有磨損痕,應該是當年有人用鐵絲或者麻繩做提梁所留下的。瓷坯塑形時,耳朵是後接的,因此,為了保證牢固,爐耳與爐口的銜接部位,要比其它部位稍厚,其内部,有一個小小的斜面,伸進爐膛。
這很正常,宋代瓷窯的修坯技術,自然無法達到明清時期景德鎮窯口的利坯水平。
圓口,口徑約為十五公分,口沿釉色為灰褐色,這并非本色,而是長時間被香灰熏染所制。盧燦伸出右手食指中指并行,沿着口沿及内壁,走了一圈,内外施釉,完好無沖。盡管有些灰塵,但那是保養落灰所制,并非脫釉。
将爐膛對着日光照照,明媚的光照下,内膛的釉色,青中泛黃。
内外釉一緻,好東西!
香爐内壁并非平整,而是微微突起,内壁底部形成一道很圓的溝壑,顔色泛黑,盧燦用手指使勁搓了搓,依舊有陳年餘香,這是長期焚燒檀香所制。
香爐内底緣何突起?這是為了配比重心,讓香爐的重心更靠下,更穩!
爐壁頸部,爐耳兩側,各有八枚镂空小孔。
汝窯镂空器,這就非常少見了!
小孔并非圓形孔,而是梅花孔,這就需要匠師精心雕琢——以當時的制瓷條件,在泥坯上挖孔,而且是如此之小的六瓣梅花孔,技術難度之大,難以想象。
僅此一條,這尊香爐的價值,就要遠超同類的盤碟盞碗瓶!
連連稱歎,盧燦将目光繼續往下移,落在爐壁上。
爐壁微微往外鼓起,古樸典雅,流線自然。釉色為青,蟬翼紋開片均勻自然,縫隙間有着淡淡的粉色,間或會有一些褐色出現,這是時間流逝在這件瓷器上的印記。
汝瓷開片堪稱一絕,開片的形成,開始時是器物于高溫焙燒下産生的一種釉表缺陷,行話叫“崩釉”。汝窯的藝術匠師将這種難以控制的、千變萬化的釉病,通過人為地操作轉換為一種自然美妙的裝飾,而且控制的恰到好處,可謂巧奪天工的絕活。
這尊香爐的釉面開片較細密,呈斜裂開片,深淺相互交織疊錯,象是蟬翼紋狀,給人以排列有序的層次感,釉面中細小沙眼呈芝麻花形狀。
香江的潤馨瓷器最近也在仿制汝瓷,因為開片,傷透腦筋。現在仿制成形的器具,所形成的開片,雖然被外界評價頗高,但在盧燦看來,依舊缺點火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