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市場的交易,是聰明人與聰明人之間的一場戰争,倒并非為了那麼點散碎銀子。盧燦故意将他想要的糧票換成糖票,就是點破這攤主懷中孩子的破綻。
斬金截鐵的一口京片子,讓那攤主一愣,擡頭看看華克倖。
華克倖自然不會拆台,對他點點頭,示意這也是自己的意思,然後和盧燦兩人站起身來,準備離開。
“行行,别走啊!賣了賣了!”見倆人真想走,那攤主連忙喊道。
他這一嗓子,将周邊攤主的目光都吸引過來,他們望向盧燦兩人的目光,變得很熱切——買東西的顧客才是好顧客。
付過錢和糖票,華克倖找了張報紙,将這兩隻碗包好,塞進手提包中。
抽身離開這家攤位,盧燦猶自感慨的笑笑,搖搖頭。
華克倖一驚,“怎麼?這兩件東西有問題?”
“不是,撿了個小漏。”
“撿漏?嘉慶粉彩,就這個價啊?”華克倖不解。
“稍後和你解釋……那有件東西不錯。”
這時候自然不好對他解釋什麼是“嘉慶粉彩貢景碗”,盧燦的目光在左右兩旁穿梭,很快落在剛才那攤位斜對面的一個自行車竹筐中。
一盞直徑在一尺左右的紅皮燈籠,插在竹筐邊沿,朦朦胧胧的照在籃子中的一件黑色蛋殼陶器上。那是一尊高柄杯,黑黝黝的,似乎要将紅色的燭光全部吸納進去。
這東西很好認——龍山蛋殼黑陶!
虎園博物館也有一尊龍山黑陶,是瓷王堂賈老當年的藏品。
眼前這件是一隻蛋殼黑陶高柄杯。
龍山黑陶是龍山文化的典型代表,龍山文化距今已經有四千年的曆史,它是大汶口文化的一條支脈,其主要發掘地為濟南章丘城子崖遺址。
1928年,考古學家吳金鼎發掘城子崖遺址,發現大批薄如蛋殼的黑色陶器,與仰韶文化中的彩陶器,并稱為中國高古時期兩大“制陶奇迹”。
這一遺址的發掘,震驚中外。
令人扼腕歎息的是,吳金鼎先生在發掘完畢之後,當地政府對該遺址并未采取保護措施,被很多聞訊而來的古董商們,還有土行孫們,掘地三尺,盜走相當數量的黑陶器物。其中,有不下于二十件龍山黑陶整器,流落到東瀛、歐美等地。
這讓後來的考古工作者,在統計龍山黑陶的存世量上,一直有着不小的争議。
無論存世多少,每一件龍山黑陶,都是市場上的珍品。
當然,龍山黑陶在後世的古董市場上,一直是個禁忌品——它們的高仿品太多太精,令人防不勝防。
盧燦和華克倖剛才出手買了兩隻小碗,這位攤主也看見了,他見盧燦過來,連忙點頭示好,小聲說道,“正品龍山黑陶,隻賣十塊,糧票折算也行,不少于五十斤。”
呃,盧燦心頭一顫,這口氣,怎麼聽都像後世街頭小販“五塊錢一斤,十塊錢三斤”的吆喝。
他的目光再度掃掃這件蛋殼黑陶,感覺對。
“我能上上手?”盧燦問道。
這位攤主伸手,示意随意上手。
這一次,盧燦拿出兜中的小手電,圍着這件黑陶高柄杯,仔仔細細的察看一圈。
這是上手之前必須要看的——龍山黑陶,最大的特點就是薄,陶器一薄就容易淬,萬一這件黑陶有隐傷,上手後淬了,責任還真說不清。
沒看見明顯的傷痕後,盧燦将手電交給華克倖,自己兩隻手小心翼翼的将其捧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