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讓他令名遠揚的是,他終身不士。
王徽之(王羲之第五子,有名的書法大家)帶着當時東晉皇帝的旨意征辟他,為了預防戴逵躲避,特意在雪夜去他家堵門拜訪,結果被戴逵翻牆逃走,不願出仕。
此人,可謂東晉隐士之風的代表人物。
當然,他的最大成就還是在美術方面。
他是中國式佛像的首創人物,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看到的迥異于印度及東南亞的中國佛像,都是繼承了他的血統。
在東晉之前,佛教傳入中國,其佛像都是以印度婆羅門教、耆那教、印度佛教的造型,其特點是“深眼窩、坦襟、赤膊”,一幅很突出的外國人模樣。正是戴逵大師,他結合中國人的特點,在佛像創作的過程中,融入很多中原元素,使佛像更具中原特征。
從此之後,佛教才真正在中原興盛。
他所制作的佛像,成為禅林佛像制造的“樣闆”,因此,也就有了“戴家樣”的美譽。
一個十二三歲的小男孩,竟然知道“戴家樣”,盧燦如何不驚?
盧燦重新蹲下身子,對這男孩笑笑,“我上手看看,可以嗎?”
那男孩忙不疊的點頭。
這是一尊迦坐無量壽佛像,材質為很普通的松木,佛像含蓮台高約三十公分,兩條筷子粗的裂紋,從蓮台一直延伸到佛像的腹部,此外,手臂、肩膀等處,有幾道小裂紋。
東晉戴逵的佛像,好鑒定嗎?
盧燦還真的知道,而且上輩子還見過不止一次——戴逵在金陵瓦官寺作的五軀佛像一隻存在,保存的還不錯,雖然修葺過幾次,但整體風格一隻沒變。
盧燦曾經看過不止一次。
順便說一句,金陵瓦官寺作的五軀佛像。和顧恺之的《維摩诘像》及獅子國錫蘭島的玉像,共稱“瓦官寺三絕”。
戴逵所制作的佛像,是典型的“秀骨清像”型,線條柔和,神情逼真,但又因為是始創,不可避免的還夾有一定的“印度佛像”特性——高鼻梁、深眼窩、濃眉。
盧燦看了兩遍,越來越覺得像是真的戴家樣。
忽然想起那男孩提到的另一句話,他問道,“能告訴我,你母親是從事什麼工作的?她是怎麼鑒定這尊佛像是戴家樣?”
第534章
麓雲後人
如果不是這男孩提醒,盧燦肯定不會将這尊尺高的木雕佛像,與戴家樣聯系在一起。
因為它……太破舊了,殘破的如同野寺中的遺棄木偶,被一位頑皮的孩子偶然撿回家的玩具。
“我媽……媽媽病了,她是老師……”
男孩似乎謹慎些,眼睛眨巴着,沒有說話,旁邊那七八歲的小女孩,可能是擔心這唯一的顧客跑了,忍不住啜啜的說道。
望着這女孩水汪汪的大眼睛,盧燦忽然想起當初在摩羅街遇到孫瑞欣的情景,那時,她也是這般無助和惶恐。
這一刻,盧燦有些感慨,無論那些公知如何吐槽這一社會制度,但始終不能抹滅的是,這三十年,内陸在消滅貧窮上所做出的傑出貢獻。
不親身經曆,不會知道貧窮的悲苦。
盧燦捏着這尊無量壽佛的老木雕,盡管還不是很确定,這件木雕是不是真如那男孩所言,是戴逵的真刻,這已經不重要了,他已經決心買下。
從華克倖的手提袋中,掏出一把,至于有不少錢币、各種票據,盧燦也沒看,松手,放入那隻竹筐中,又用馬燈壓上。
繼而抽出手,在這位男孩的臉龐摸摸,小臉冰涼,“快回家吧,這裡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