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燦笑笑,點點頭,“恰好聽說過。”
西陣織可謂東瀛織品中的“皇冠”,以圖案華美著稱。
西陣織面料的一個獨特之處就是在于加入入了金銀和紙碎條,利用穿綜工藝,将其和絲線織在一起,形成精細美麗的面料。在織造前,必須把金箔和銀箔貼在和紙上,便于長期保存,然後将鍍層紙碾為碎條。這樣得到的西陣織面料,有一定的硬度和可塑性,便于固定整件和服的造型。
因此,在和服文化中,西陣織就是奢華和尊貴的代名詞,一件含有西陣織面料(并非完全使用)的和服,市場售價高達數千萬日元。
正因為售價高昂,現在東瀛很多和服廠家,引進機織,其圖案和織工出來的效果,沒有手工織出來的那種凹凸立感強。
所以,盧燦才特别強調,純手工的。
純手工西陣織有多難得呢?即便是一位熟練的織工,一天最多也就能織出七十厘米的面料。
眼前這位歐巴桑的攤位上,自然沒有如此高端的和服。
阿璃既然喜歡,盧燦便想要為她準備一件最好的。
“我們坊中,倒是有一件現成的西陣織留色袖,不過,不知道這位姑娘合不合适?”
老太婆看看溫碧璃,打量她的身材——高端自穿和服一般都是定制的,像盧燦這種直接購買的非常少見。
竟然還真有?盧燦驚喜的問道,“您老有作坊?純手工的?稍後能帶我們去看看嗎?”
“當然,我們大宮織坊隻做手工,包括這件和服。我們社長可是西陣織純手工工藝,大宮氏第十九代傳人”她用幹煸的手指,捏着和服的袖口缫絲,讓盧燦上上手。
對所謂的大宮氏,盧燦不了解,對和服的織法一不熟,不内行,不過看紋線走向,還真的不像機織的那樣平整,圖案凹凸有緻,像是手工的。
“現在可以去嗎?”盧燦來了興趣,能親眼見見東瀛西陣織手工作坊,對他也是一種閱曆。
“阿燦,不用了吧……”被歐巴桑看着,溫碧璃有些不好意思。
老太婆有點猶豫,今天的古董市,她還沒開張呢?這攤子剛剛擺開,現在又要回去?若是這對年輕人不買工坊中的那件西陣織和服,自己這一天不是瞎了嗎?
盧燦看破她的心思,指指剛才溫碧璃端詳許久的和服,笑着問道,“歐巴桑,這件和服多少錢?我買下了!剛好讓我女朋友試試是否合适?不合适的話,在工坊那邊,改改襯衣?順便再看看那件西陣織和服。”
這件三紋手工和服,成交價四百萬日元,折合錢三十四萬,這是1982年古董市地攤上的價位。(查閱資料得來的,未必準确,和服之貴,令人咋舌)
成交這件和服之後,老太太樂呵呵的,折疊這件和服,裝在一件特制的箱籠中。盧燦兩人蹲身,幫她收拾剛剛擺開的攤位。
傳來一聲略帶激動的問候,“盧桑,您……沒回香江?”
倆人一擡頭,身後不遠處,站着三位美女,中間的正是美智子,戴墨鏡則是中島,還有一位年輕女子,容貌秀麗,好奇的打量這邊。
第607章
大宮之絹
一支奇怪的隊伍,吸引無數路人的關注。
一位歐巴桑在前面領路,絮絮叨叨,她的對象是一位年輕高大的小夥子,提着箱籠落後半步,後面四個時尚靓麗的女性,分成兩撥,有一搭沒一搭的聊天着跟在男子身後,最後是一位雄壯的大漢,推着木質雙輪手推車,上面是兩隻貨箱。
歐巴桑的夫家姓稻本,稻本夫人是東瀛少有的“働く女”(女職人:婚後工作的女人),職業就是“織工”。戰後為了補貼家用,一直在大宮織坊擔任“推手”——推動木質織機輪梭轉動的工作。
聽她說,她所工作的大宮織坊,在京都很有名氣,她們制作的“大宮之絹”一直是各大神社祭祀禮儀和服的面料首選。
什麼是“大宮之绫”?盧燦還真的知道一些。
公元5、6世紀,也就是南北朝時期,中原戰亂頻繁,從中原大陸渡來的秦氏一族在山城之國,也就是當今的東瀛京都太秦定居,将中原的養蠶缫絲技術,帶到東瀛,東瀛的紡織業開始發展。到了唐朝,遣唐使帶回來的大量的華章彩服,以及種類齊全的紡織器具,讓東瀛紡織業蓬勃發展。
平安時代末期(相當于宋),東瀛紡織業已經門類齊全,品種多樣,而且技藝高超,花色繁多。其中最傑出的有三大品類:“大舍人之绫”、“大宮之絹”“絞絲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