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文斯麗一本正經的點頭,讓盧燦快吐血,這特麼是一回事嗎?
算了,不解釋了。再要解釋下去,自己就要給他們上很長時間的中國古代史。
“有些相似,但區别還是很大的。你暫且這麼理解吧。”
“當時,有幾個大諸侯國,勢力非常強大,譬如韓、趙、魏、楚等七個諸侯國,還有若幹個小諸侯國,在夾縫中生存。”
“戰國初年,韓趙魏等國忙活着吞并弱國、開疆拓土。一通亂戰之後,冷靜下來一瞅,大家的地盤犬牙交錯,甚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管理起來很不方便。”
“于是就商讨交換土地,大家方便。”
“其中,韓國和魏國相鄰,他們也開始交換彼此的土地。”
“在這場換地盤的交易中,韓國占便宜,多得到兩個縣城的地皮……”
穿插一句:
真實版的韓魏易地——韓國将平丘(今封丘東)、戶牖(今蘭考北)、首垣(今長垣東北)及馳道(馬車交通線)給予魏國,魏國将轵道(太行山的交通要道,今濟源西北)及鹿(今湯陰南)給予韓國,史稱“韓魏易地”。
韓國并沒有占到便宜,周大臣樊餘之所以這樣告訴楚王——魏國為得到地利,甘願失土,是為了增加楚王的重視,好撺掇楚王出來破壞這件事。
凱思立撓頭張嘴,想要開口,盧燦連忙先說,免得被打斷思路。
“韓魏易地,嚴重挑釁了周王朝共主的權威,因此周朝大臣出使另一個諸侯國楚國,希望楚國出面,阻止此事發生。”
“這是這篇文章的大背景。”
盧燦逐一指着玉璧上面的文字,向他們解釋。
“韓、魏兩國打算互換土地,這對周朝不利。周朝大臣樊餘對楚王說……周,那麼楚國方城以北的地方就危險了;韓國兼有兩個上黨面對着趙國,就是趙國那險要的羊腸地帶也危險了。所以交換土地成功之日,楚、趙兩國也就都變得無足輕重。’”
“楚王聽後恐慌起來,便聯合趙國出面去制止這次土地的交易。”
盧燦說得口幹舌燥,終于讓這幾位,勉強能聽懂。
“啊呀,那位飯魚(樊餘)真聰明……一定是個有魅力的男人……他是英雄,化解了周的一次危機!”艾文斯麗捧心狀,眼眯眯的透着神往。
暈!她竟然能從自己的故事中,聽出這種内容?自己的講解,是不是太失敗了?
盧燦翻翻白眼。
不理她,繼續說。
“這塊玉璧,還有一處珍貴之處。”
“還有?”盧燦的話,再度引發一遍驚呼。
盧燦點點頭,“珍貴之四,那就是制作玉璧之人的良苦用心!”
是的,這塊玉璧,在史書中有過記載,雖然不甚詳細。《漢書藝文志》在記錄劉向時,錄入其賦三十三篇,并多次上書漢成帝。
“《國策》成日,以敬玉璧昭書”。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同樣需要清楚漢成帝時期的政治環境。
漢成帝劉骜繼位後,大政幾乎全部為太後一族王氏掌握,為王莽篡漢埋下了禍根。
劉向當時官拜中郎,使領三輔都水,遷光祿大夫,官至中壘校尉,堪稱國之重臣。他多次上書,建議削弱外戚權力,甚為成帝嘉許,但終不能用——把他的話當成耳旁風。
後來,漢成帝聽膩味了,不想再見他,也不看他的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