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章(第1頁)

  他們沒有張心如師兄那樣運氣,能在湘南博物館有份正經工作,當時他們正籌謀着開設一家青銅器鑄造作坊。嘿嘿,是不是耳熟?沒錯,如果不是虎博邀請,又一家青銅赝品制作中心将會誕生在中原大地。

  這七人的加入,讓虎園金屬件的修繕工作,一舉踏入一流博物館的行列。

  盧燦走進帳篷時,張心如師傅和一名叫做彭敏的師弟,正帶領一幫人為一件銅爐穿衣。

  “張大師,彭師傅,忙呢?”

  張心如1919年出生,六十出頭,彭師傅五十五,張心如在虎園享受一級工程師待遇,稱呼為大師;彭敏幾位師兄弟則是二級,稱之為師傅。

  “盧先生到了。”張心如擡頭笑笑,手沒停,繼續往案幾上面的物品上塗植物膠。

  他手中是一件香爐,盧燦側身看過去,這件香爐,非常漂亮、精緻、華麗。

  “這是行宮内的銅鎏金香爐?”盧燦驚歎一聲。

  “盧先生目光果然厲害!”說這話的是彭敏,他給香爐的塔頂上木膠。

  通體以銅鎏金為框架,嵌青白玉、碧玉、珊瑚,華麗異常。

  一共分為三層,典型的清代宮廷造型。

  爐蓋造型奇特,呈塔形,頂部為寶珠鈕,頂嵌珊瑚。

  上層六面出沿,以碧玉為屋頂裝飾,終端點綴紅珊瑚,上有龍形吻獸,并墜銅鎏金鈴铛,屋檐下勾花回廊,上下呼應,松石與珊瑚點綴其間,皇家氣派可見一斑。

  下層與上層相呼應,以灰白玉、福壽雙全紋樣勾勒門飾,圍廊以立柱間隔,輔以卷草紋飾,與香爐的主題紋樣相得益彰。

  爐身在珍珠地上鑲嵌綠松石和珊瑚等寶石,形成纏枝西番蓮的紋飾。

  獸首爐足亦采用鑲嵌工藝裝飾。全器紋飾華麗,工藝精細規整,為乾隆朝少見之嵌寶石制品,極為珍罕。

  為什麼說這是行宮香爐而不是大殿香爐?

  這就是風格問題。

  清代正殿香爐,講究端莊、厚重、雄厚,氣魄感十足,一般不會鑲金綴玉。而行宮或非正殿使用的香爐,則講究華麗,風格中稍顯活潑。

  如果大家有興趣對比故宮三大殿和頤和園中的香爐,就能發現兩者的明顯差别。

  這件香爐因為造型原因,不好直接用保鮮膜封裝,再加上本身珍貴異常,所以,兩位大師親手為其塗裝。

  盧燦站在旁邊看了十分鐘,大家都很忙,沒時間搭理自己這位“浪蕩富家子”——八十年代的這些文博界大師們,品德真心沒話說,個頂個的工作極其認真。

  他隻得對阿欣聳聳肩,對擡頭看過來的彭敏擺擺手告别。

  在第三間帳篷中,盧燦遇到李林燦老爺子。

  他正拿着放大鏡,趴在一捆黑糊糊的竹木簡上,一點點察看,這些竹木簡都已經被保鮮膜封好。

  “老爺子!老爺子!”盧燦輕聲喊了幾聲。

  老頭子支起身子,放下放大鏡,見到盧燦,皺皺眉,“你來幹嘛?幫忙幹活嗎?不幹活别搗亂!”

  呃!盧燦被噎得說不出話來。

  小丫頭噗哧一笑,從盧燦身後閃出來,摟着李林燦的胳膊,跳跳,“李爺爺!我和阿燦來看你了!”

  “阿欣啊!你和那混賬結婚了?可惜爺爺沒趕上!”說完還憐愛的摸摸她的腦袋。

  盧燦想吐血,這……前後态度,差别太大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