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第6頁)

奇葩老外

  末代帝王宣統身邊,有“五大帝師”随侍,這條信息正史野史皆有記錄。

  啟蒙之師陸潤庠,同治十三年狀元,病逝于故宮毓慶宮;

  股肱之師陳寶琛,同治七年進士,宣統三年擔任溥儀的老師;

  上書房師傅朱益藩,職責為皇帝解惑答疑,光緒庚寅翰林,曾任北大第三任校長;

  書法及書畫師傅袁勵準,光緒朝進士,擅長詩文書畫,而書法更似米芾,勁力奔放,潇灑自如。被譽為“中華第一門”的“新華門”匾額書法就是出自其手,至今還懸挂在中南海;

  此外,宣統還有一名外文師傅,那就是蘇格蘭人雷金納德·弗萊明·約翰斯頓。

  此人中文名字叫莊士敦,也就是愛倫島島主!

  莊士敦是中國幾千年帝王史上第一位也是最後一位具有“帝師”頭銜的外國人。

  此人極具争議性。

  莊士敦是一個漢學功力深厚、具有學者素養的人,他廣獵經史子集,喜歡中國古典詩詞與飲茶之道,撰寫了大量有關中國問題的論著,如《佛教徒在中國》、《威海衛獅龍共存》、《儒教與近代中國》等。

  令其聲名大振的即是1934年出版的《紫禁城的黃昏》,素來被作為西方研究中國末代皇帝溥儀的第一手素材。

  莊士敦不僅對溥儀竭誠盡忠,也為古老的皇宮帶來了新的氣息,深受溥儀崇敬。

  但在大量中國文獻中,都不約而同将他寫成西方文化的代表,是文化侵略的急先鋒,甚至說莊士敦教英文是假,實際上是小朝廷與英國使館的聯絡人,是英國特務!

  讓莊士敦悲哀的是,他在英國人的眼中,又是一個過于熱心擁抱異國文化的“怪人”,甚至是一個一心效忠外國主子的“英奸”!

  為什麼呢?

  光緒二十七年(1901),莊士敦以“林紹陽”的筆名,在倫敦出版了《一個中國人有關基督教傳教活動向基督教世界的呼籲》一書。書中指責基督教會傳教士,試圖改變中國社會的做法等。這本書一經刊發,立即引起歐洲宗教界的猛烈抨擊,稱他為“古怪的佛教徒”“歐洲文化的叛逆者”。

  莊士敦,1874年生于蘇格蘭首府愛丁堡,1898年,作為一名東方見習生被派往香江。此後二十年,他一直在中國内陸四處“旅遊”,搜羅中國古籍,鑽研東方儒學及佛學,研究詩詞之道及茶道,結交清末民初的文人名士,在中國闖出偌大的名氣。

  1919年2月,赴京,在李經邁(李鴻章的小兒子,張勳複辟的推動者之一)的推薦下,開始了“帝師”生涯,教授宣統帝算學、自然科學及英文讀寫。

  看過《末代皇帝》的小夥伴肯定不陌生,溥儀曾經說過一句話,他說:“陳寶琛是我唯一的靈魂。不過,自從來了莊士敦,我又多了一個靈魂,莊士敦是我的靈魂的重要部分。”

  可見,莊士敦對于溥儀的影響力。

  不過話說回來,莊士敦對于溥儀動了真感情。

  1934年出版的《紫禁城的黃昏》一書中,講述了他作為溥儀的帝師,在紫禁城的見聞,裡面的内容很多都是第一手資料的秘聞。當時的歐洲人對于清政府還是很感興趣的,所以這本書大賣特賣。

  為了紀念在東方的日子,或者說懷念溥儀,他花費巨資在蘇格蘭購買一座小島,即愛倫島。他在島上升起大清國的龍旗,所有建築,一水的中式,其廳内陳設同樣是中式,即便是幾個廳堂,都取中式名稱,像什麼“皇帝廳”“松竹廳”“梅廳”……

  如果有客人到訪,莊士敦他就會穿着溥儀賜給他的那套一品頂戴官服,這對他來說也許是一生的榮耀,而且他還将溥儀賞賜給他的所有東西都珍藏了起來。

  1938年3月6日,莊士敦魂歸天堂,享年64歲。

  他去世後,因終身未娶,沒有子女繼承财産,因此,包括這座小島及島内建築、家居、陳設物品等等,還有他的存款一萬兩千英鎊,委托給蘇格蘭皇家銀行,成立愛倫島基金,又叫做約翰斯頓信托基金。他們将負責管理和維護島上的一切。

  約翰斯頓信托基金為什麼要出售這座小島及島上的一切呢?實在是莊士敦當初支付的費用,不足以負擔維護這座島嶼所需要的巨額費用。

  過去的四十年,蘇格蘭皇家銀行,為這樁業務,已經賠付近二十萬英鎊。

  他們現在自身都很危險(前面提到過彙豐和渣打争購蘇格蘭皇家銀行),哪還願意繼續背負這個大包袱?在向仲裁法院提出申請後,蘇格蘭皇家銀行在1978年,拿到島嶼及建築的所有權,開始對外公開出售,标價二十萬英鎊。

  可是,七八十年代,島嶼交易是件很容易而且很奢侈的事,二十萬英鎊,能買到一座面積更大的太平洋海島,誰會要蘇格蘭的一座海湖島?